央廣網西安6月13日消息(記者雷愷)記者6月12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2017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同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歷史與文化遺產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開始對該國科拉斯納亞·瑞希卡遺址開展聯合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目前雙方聯合考古工作已經取得初步成果。
科拉斯納亞·瑞希卡遺址位于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鎮科拉斯納亞·瑞希卡村附近,是吉爾吉斯斯坦楚河流域最大的古城遺址,其中心部分保存較好,被認為是中國歷史文獻上提到的中世紀城市——新城。該遺址的宗教和民間建筑融合了多元文化特色,是見證“絲綢之路”發展軌跡的重要遺存。其年代約為8~12世紀,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9年5月24日,中吉聯合考古隊對科拉斯納亞·瑞希卡遺址的第二年度考古發掘工作正式開始,在前后兩個年度的發掘過程中充分利用在國內開展大遺址考古的經驗,運用考古勘探、RTK測繪、無人機航拍、三維掃描等技術,對整個遺址和重點發掘區進行全面詳細地記錄,截至目前發掘工作已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為了解古城西側佛寺遺址的結構布局,將中國考古學中常用的勘探技術首次運用到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中,從而搞清楚古城西側佛寺遺址的圍墻遺跡。目前勘探出的圍墻遺跡主要分布于寺院的南、西、北三面,其中南墻長約39米、西墻長約94米、北墻長約76米,由于晚期水渠的破壞暫未發現東面的圍墻遺跡。除此之外還對本次工作的5-d發掘點進行勘探。
考古隊運用RTK技術對整個遺址分布區進行大面積考古測繪,并將以往發掘過的遺址點標注在測繪圖中,其結果顯示古城遺址由外城和內城組成,均呈長方形。外城利用內城的西墻和北墻將內城包在其中,外城東西長980米、南北寬750米;內城南北長440米、東西寬360米。整個遺址區東西最長1800米、南北最寬1600米,總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
兩次發掘共布設邊長為10米的探方6個和長15、寬2米的探溝1條,發掘清理出房屋建筑基址、圍墻和倒塌的土坯磚等遺跡,出土大量的陶片、磚塊和少量錢幣、銅耳環、銅片等遺物,初步推斷這些遺物的年代約為10~12世紀,屬于喀喇汗時期。
考古隊在進行發掘工作的同時還對楚河流域近10座城址進行初步調查,對吉爾吉斯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瑪納斯大學歷史系博物館、伊塞克歷史博物館等進行考察,收集到一批有關吉爾吉斯斯坦楚河流域古代城址、墓葬、石刻、巖畫研究等方面的文物考古資料。
陜西處于古代“絲綢之路”起點,在“絲綢之路”考古研究中具有先天的文物資源優勢。自2011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和陜西省文物局支持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組織專家團隊赴中亞國家進行古代遺址考察,了解其文物遺跡、遺址特征和保護現狀,與中亞的考古研究機構和相關專家學者建立了聯系。吉爾吉斯斯坦是“絲綢之路”中亞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楚河流域更是“絲綢之路”北道主干線,對科拉斯納亞·瑞希卡遺址聯合開展考古工作有助于進一步加深對“絲綢之路”歷史的了解和研究工作。
考古隊員在中吉聯合考古工作中深切地感受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聯合考古隊中除中吉兩國的考古學家外,還有作為吉方成員參加發掘工作的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和擔任翻譯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大家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俗有異,從陌生到熟悉,相互適應、相互學習,保證了發掘工作順利進行;參與發掘的當地各民族工人也與考古隊員建立了良好的關系。通過中吉聯合考古工作,兩國學術界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和豐富,由此而建立起來的兩國人民之間的感情和友誼也必將更加深厚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