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銀川1月11日消息(記者許新霞 胡鈺)1月7日下午,位于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圓疙瘩湖發生潰口事件。截止記者發稿時,靈武市政府通報,該事件造成沿線下白路100余米道路被沖斷,約2714畝農田過水(沙壓),受災(果園、苗圃133畝),81.6千米溝渠、139座水利設施、1170畝水保林被沖毀,3.5千米供電線路受損,白芨灘林場部分區域被流水沖刷,造成不同程度損失,林場內20余條砂礫路被沖毀。事件發生后,有關部門轉移兩鎮、三個村莊500戶2000余名村民,預警疏散3000余人。目前,搶險救災工作仍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
水面廣闊的圓疙瘩湖(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
寧夏煤業集團社會事務部總經理李中山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
1月9日下午,在潰口現場,記者看到大約四十多輛工程車正在采取土沙石填埋等方式緊張施工,潰口已被徹底封堵。寧夏煤業集團社會事務部總經理李中山表示,現場搶險車輛及人員均由集團公司負責,目前,已經累計投入工程機械設備124臺,人力450人次,填入土石方7.6萬立方米,預計15天后筑壩工程將完工,完成后的整體壩縱向長度達200米,厚度達120米,高度比原地面高5米,以確保湖面安全。
湖水下泄對湖岸的沖擊力較大(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
潰口處已經筑起了圍堰(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
據了解,圓疙瘩湖形成由來已久,是當地自然形成的一個天然湖泊,至今仍無任何人工筑建痕跡,上世紀九十年代曾一度干涸,是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唯一自然水源地。2006年,經白芨灘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距此僅三公里左右的羊場灣煤礦雙方協議,將煤礦經凈化、達標的礦井水排入其中,新增大約500萬立方米左右補充水源。至今,該湖水已保證了保護區內七、八萬畝的林草地生態補水。白芨灘林場場長、白芨灘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王興東坦言,圓疙瘩湖對周圍生態修復和保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水,周圍極有出現生態退化、荒漠化重現的情況。因此,此次湖泊潰口不會影響未來他們仍從羊場灣煤礦引入礦井水的計劃。只是要以此為鑒,加強安全管理和提高湖水利用效率。王興東表示,四、五年前,保護區為減少滲漏,提高湖水利用率,曾提出修筑人工壩,鞏固湖堤的想法,但遭到有關專家反對。認為,此舉沒有太大必要。但就圓疙瘩湖所處地貌而言,大約有兩千畝的湖面,兩側有較為堅硬的山體。王興東說,此次事件猝不及防。表面看,湖泊比較安全,甚至感覺還處于缺水狀態。保護區每天都有人工巡防,負責湖面動植物、魚類、鳥類監測,以及相關安全事宜。即便是在事故發生的前一天,巡防人員也沒有看到湖泊四周有何異常。據他推測,此次事件是由于多年風沙淤積把湖泊兩側的兩山之間縫隙填埋,形成大量沙梁,表面看不到異常,因湖水長期侵蝕,造成沙梁下面形成沙漏,加上冬季湖面尚沒有結冰,致使湖水突然沖出缺口,形成坍塌,自東向西,落差大約在二、三十米左右,湖水順自然溝道沖出二十多公里,沖擊力極大。但此說法還有待權威部門最后認定。
過水農田已分不清田埂(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
洪水攜帶的大量泥沙形成淤積(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
車輛經過水毀路面(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
對于有外地媒體報道所稱:“水面上漂著一層油,還有刺鼻的味道。”王興東說,這純粹是誤傳。因為礦井水入湖泊前均經過專業凈化處理,生態監測表明,湖里有很多自然生長的魚類和微生物,候鳥遷徙時也常在此停留,當地還發現過對生存環境要求極高的國家二類保護鳥類遺鷗等飛禽。記者現場看到,事故發生后,因保護區周圍拆除了部分圍欄,以便于救災車輛出入,一些聞訊而來的人到湖面鑿冰捕魚,捕上來的十斤左右大魚也不鮮見。
工程車正在對洪水所經的溝渠進行清淤疏浚(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
10日上午,在受災最為嚴重的靈武市崇興鎮海子村,三臺工程車輛正在對洪水所經的溝渠進行清淤疏浚,奇怪的是,盡管潰口已經被夯實、圍堰,堵住了下泄的湖水,但是一條寬約五、六米,較為湍急,并帶有大量泥沙的水流還在大量涌入下游農田。幾位村民告訴記者,這是由于洪水將上游山體和所經過的毛烏素沙漠沖出了豁口,加之當地地下水位較高,多股地下水涌出并匯集成河。這股水是從9日下午開始出現的,目前呈現出越來越大的態勢。希望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防止造成新的隱患。
地下水形成新的水流(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
水毀公路已被封堵修復(央廣網記者 胡鈺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