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12月30日消息(記者張雷 青海臺記者王芳 郭四輩)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同時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青海省有一批奉獻高原的科技人才,在各行各業發揮著巨大作用,成為青海省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青海省地處三江之源,生態意義極為特殊,地廣人稀,地形復雜,傳統的監測方法在三江源地區無法實現全覆蓋。2017年,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學術院長趙新全率團隊圍繞生物多樣性、濕地、自然災害、資源等主要監測內容和指標體系需求,開展星、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及數據平臺建設,采取地面帶樣監測、遙感監測等方式相結合的方法,實現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環境承載力、野生動物、社會發展等方面監測,從而為國家公園管理決策提供定量化、高精度的空間信息支持,推進區域內多種生態要素良性可持續發展,達到科技促進三江源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趙新全介紹:“我們要實現國家公園的持續管理,首先必須知道它的家底有多少,我們從長遠的考慮跟青海的三所大學,還有科學院的16家單位結合,舉全國之力,做好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科技支撐。最終目標我們要建立整個國家的國家公園研究體系或者國家公園研究院。”
青海省海西州大片的鹽湖蘊藏著大量的鉀、鎂、鋰、硼等資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針對鹽湖資源,進行能源材料、鉀肥、鎂鋰分離等研究,一大批人才團隊默默付出,為鹽湖資源開發做貢獻。
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鹽湖資源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敏工作30多年,一直工作在一線,察爾汗、一里坪、茫崖、大柴旦等大大小小、不同種類的鹽湖都有她的身影。正是有了他們的潛心鉆研,才有了現在鹽湖發展的突出成績。
王敏介紹:“整個鹽湖資源的開發,從初級的鉀肥產品,然后到現在的鉀肥產品。科技創新,也是在這里面起了很大作用,鉀肥現在已經占據了國家總鉀肥需求量的60%以上。”
低成本的鎂鋰高效分離是鹽湖鹵水提鋰的關鍵和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的瓶頸,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青海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鄧小川團隊有效解決了高鎂鋰比鹽湖低成本提鋰的世界性核心難題,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水平的鹽湖鋰資源回收系列關鍵生產技術,實現了萬噸級碳酸鋰生產,這對我國鹽湖化工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鹽湖資源可持續開發和高寒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鄧小川介紹:“課題組成功開發了系列高層鋰鹽、鎂鹽、硼酸、鋰電池正極材料技術,取得了鹽湖硼鎂及功能大微米材料及其復合功能材料制備的系列先進適用技術,實現了鹽湖鋰硼鎂資源綜合開發和高值利用,榮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八項,有三項專利實施轉化,企業應用課題組技術成果,累計新增產值超過30億元。”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通過省級科技項目支持,僅海西州鹽湖產業領域項目72項,資助科研經費1.04億元,帶動社會投資8.36億元;共獲批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863計劃項目9項,獲得國家支持經費約1.3億元,全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促進了一批先進技術的本地化吸收和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