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張家界7月6日消息(記者堯遙)在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武陵源天子山景區,有一處別致的“空中田園”——三面皆為懸崖峭壁,頂端是一塊心形的田地,周圍環繞著“8”字形的水田。最神奇的是,中間的田里還有一處泉眼,一年四季都不干涸。
險峻壯美的群山陡壁中,如此一隅的詩意田園實屬罕見。這片“空中田園”并不是旅游公司特意開發打造,它的主人是58歲的彭齊云,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天子山鎮天子山村老屋場組村民。
從1983年開始,彭齊云和妻子兩人花了五年的時間,憑借雙手一鋤一鋤挖出了這塊田地。“‘空中田園’周圍是二畝七分五,中間一畝一分五,一共三畝九。外圍水域像一個‘8’字形,中間像顆桃心。”介紹起自己的田園,老彭滔滔不絕。據他回憶,剛開始的時候,山體的長勢是什么樣,自己就怎么挖。“現在好多游客過來看,都感嘆中間的田地像愛心!”
老彭對家鄉的地質情況了如指掌。“我們這屬于喀斯特地貌,靠近觀景臺這邊是石灰巖,里面是空的;懸崖的水田那邊里面是石英砂巖,不透水。”老彭指著通往田地的一條羊腸小徑娓娓道來,“水從這邊到田地那邊,必須要冒出來,這樣才不會流下懸崖。”
不同的時節,老彭種植的農作物也不盡相同。“現在是夏季,中間是種的茶葉,套種的玉米,周圍是專門用來觀賞的荷花;春天,油菜花開的時候是最漂亮的;秋天玉米成熟了,大片大片的葉子也很美。”老彭如數家珍,“空中田園”的色彩樣貌在每個季節都有不一樣的呈現。
“你看,這邊有水冒出來的地方是清的;那邊是渾濁的,因為我在里面養了500多條魚苗——這都是我自己想出來的!”老彭神情自豪。
在他的精心經營下,“空中田園”開始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從2000年開始,當地政府每月給老彭300多元的補助,鼓勵他“種植”景觀,發展旅游。
剛開始,老彭在觀景臺旁做些小生意,賣黃瓜、玉米、獼猴桃等土特產,出租民族服飾讓游客拍照,加上每位游客兩塊錢的觀賞費,一年下來可以賺個七、八萬。
隨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到訪,2013年老彭自己花了13萬元,把通往觀景平臺的路修得更好了。一些游客在了解到“空中田園”是他辛辛苦苦開挖出來的“作品”后,有的給十元,有的給二十元,還有的給一百元……“2015年的時候游客特別多,他們自發給我錢,最多的一天有3000多元。”
張家界備受韓國游客的青睞,來老彭這里參觀的有時一天能有好幾百人。見多識廣的老彭現場展示了幾句韓語,向國際友人打招呼,推銷自家種的小黃瓜。“你看,我這里韓語和英語的宣傳牌都是來我這的游客免費幫我做的。”老彭還經常用微信把自己拍攝的不同時節的風景照和視頻發給世界各地的客人,他說現在一年的收入可以達到幾十萬。
三十多年前挖這塊地的時候,老彭剛成家。“以前就我和妻子兩個人吃飯,有了這個田,可以吃兩年。現在不行了,家里三個兒子、三個媳婦、五個孫子,一共13口人。”老彭的兒子和兒媳有的在景區里上班,有的做點小生意,“一家人全部吃上了旅游飯。”
青峰鳴翠,高山響流泉;身在田園里,如上彩云間。“空中田園”的走紅和彭齊云的經歷折射出了武陵源核心景區乃至張家界旅游發展的歷史印記。1988年,張家界“白手起家”建市,明確了發展旅游的新路子,邁開了改革的步伐。如今30年過去了,張家界已由“養在深閨人未知”走向了世界舞臺,成為了享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因旅游建市,以旅游興市。自建市以來,張家界堅持把旅游作為支柱產業,打響品牌、打造精品,先后獲得中國首批世界自然遺產、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張家界地貌”命名地、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中國首批5A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等6張“燙金名片”。30年來,年接待旅游人數從建市之初的54.7萬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7335.8萬人次,增長了133倍多;年旅游總收入從2491萬元增加到623.8億元,翻了11番。
過去,武陵源大山深處的居民為了買一點生活必需品,通常得花上一整天的時間翻山越嶺;如今,天子山上的村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小車,到鎮上只要30分鐘,到市區也不過兩個小時。
“當時種田是為了生活,可現在不同了,‘空中田園’已經成為了全世界游客的觀光景點,我現在種的是風景。”從種田到種風景,老彭的一句質樸感嘆,道出了30年來旅游給張家界人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