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京6月13日消息(記者姚東明)江蘇省人民檢察院今天舉行新聞發(fā)布會宣布,《江蘇省人民檢察院關于推進公益訴訟工作的指導意見》已經正式實施。
據了解,江蘇作為全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首批試點省份,自2015年7月至2018年5月,共辦理檢察公益訴訟案件1955件,其中辦理訴前程序案件1789件;辦理提起訴訟案件166件。先后辦理了全國首例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全國首例法院開庭審理的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全國首例英烈保護民事公益訴訟以及全國首例進入二審程序等一批典型案件,探索實踐了全國首起通過在全國媒體公告的方式履行民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探索實踐了運用督促履職令履行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等做法,為公益訴訟立法提供了實踐樣本,促進了依法行政,維護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江蘇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汪莉介紹,當前,線索發(fā)現難、調查難、鑒定難、公益損害修復難等問題制約著公益訴訟工作的開展。為此,《意見》中分別對線索發(fā)現、線索管理、調查取證、調查協(xié)作、調查保障、鑒定評估、訴前督改、公益損害修復作了條目式的規(guī)定,列舉了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案,方便辦案人員在遇到相關問題可以按圖索驥,對癥下藥,具有可操作、可復制,可督查的特性。
為解決線索發(fā)現難的問題,《意見》中規(guī)定了5種線索獲取方式,第一條就是建立全省統(tǒng)一的公益訴訟舉報電話,運用12309檢察舉報熱線受理群眾線索舉報,同時推廣“公益眼”、“隨時拍”等移動實時在線舉報平臺,鼓勵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記者了解到,“公益眼”“隨時拍”分別是連云港檢察院和泰州檢察院探索的公益訴訟線索舉報平臺,它們依托當地檢察院的微信公眾號,設立“公益眼”和“隨時拍”欄目,群眾點擊進入,就能通過手機錄音錄像,將線索實時上傳。
《意見》還要求建立巡查制度,基層檢察機關將對轄區(qū)內化工企業(yè)密集區(qū)、環(huán)境污染高發(fā)區(qū)、盜伐濫伐盜采濫采各類資源重災區(qū)開展月度巡查和隨機巡查。建立公益損害觀察員制度,從污染多發(fā)區(qū)群眾、媒體人、社會綜治網格員、社區(qū)和相關行業(yè)中選聘熱心人士擔任公益損害觀察員,走專群結合路線,拓寬線索發(fā)現渠道。建設公益訴訟信息管理平臺。加強與檢察委的協(xié)作配合。
《意見》中還規(guī)定了辦理公益訴訟案件時檢察機關可采取的調查取證方式,包括明察、暗訪和技術調查三種,特別強調要積極探索運用便攜式污染檢測設備、無人機航拍、借助衛(wèi)星遙感等科技手段方式進行調查,提高線索比對和取證固證水平。
針對現實中修復難的問題,《意見》一是提出了補植復綠、增殖放流、勞役代償、土地復墾等公益損害創(chuàng)新性修復方式,要求責任主體自行修復,推動監(jiān)管主體履行職責。二是倡導建立公益損害異地修復基地,對于原地無法修復的,在異地建立修復基地開展集中修復,在修復公益損害的同時,起到辦理一起案件,警示教育一方的預防作用。三是就推動公益損害賠償基金管理制度提出了倡導性意見,同時強調了檢察機關不得設立基金管理賬戶,不得直接管理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