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銀川10月11日消息(記者廉軍)記者今天從三北工程精準治沙試點工作現場會上了解到,我國遭受風沙危害最嚴重的三北地區地區,自1978年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至今,近40年來,歷經幾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重大歷史性轉變,為維護北方生態安全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介紹,三北防護林工程改善了沙區生態狀況,在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上,營造防風固沙林1.2億畝,結束了沙化危害擴展加劇的歷史。最新監測結果顯示,三北地區沙化土地面積已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2460平方公里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1297平方公里,實現了土地沙化連續10年凈減少。重點治理區森林資源持續增加,植被覆蓋率超過80%,生態狀況實現了從嚴重惡化到整體遏制、局部大為好轉的歷史性轉變。區域性防風固沙林體系基本形成,穩定并拓展了沙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三北防護林工程促進了沙區經濟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突出貢獻。近40年來,三北工程堅持把防沙治沙與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因地制宜培育了一批特色鮮明的資源基地,著力發展經濟林、飼料、中藥材、沙漠旅游等沙區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并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路子。新疆特色林果種植面積達2200萬畝,年產干鮮果品700萬噸,產值近500億元,林果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5%以上。內蒙古大力發展沙生中藥材種植、灌木飼料林基地等,實現沙產業產值466億元。阿拉善盟近5年來引進48家企業、投資24億元發展沙產業,建成了梭梭、白刺、黑果枸杞等23個種植養殖基地,從事沙產業的農牧民超過2萬人,沙產業經營性收入占農牧民純收入的40%左右。寧夏中衛市積極打造沙漠旅游品牌,培育出沙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年旅游收入40多億元。
三北防護林工程還塑造了偉大的三北精神,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三北工程開創了我國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走出了一條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大型生態工程的成功之路。三北地區各族干部群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鑄造了以“艱苦奮斗、頑強拼搏、鍥而不舍、開拓創新”為精髓的“三北精神”。“三北精神”與“塞罕壩精神”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與時代精神的凝聚與升華,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造就了石光銀、王有德、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等防沙治沙英雄,成為激勵全社會投身治沙造林、建設美麗中國的時代楷模。三北工程也培育了山西右玉縣、黑龍江拜泉縣、陜西榆林市、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等一大批生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典型范例。
三北工程被國際上贊譽為“世界生態工程之最”,不僅是中國政府對外展示生態建設成就的標志性工程,而且也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防沙治沙故事”的重要窗口,先后有90多個國家的元首、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前來參觀考察三北工程,都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