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9月27日消息(記者吳新偉)近日,長航公安重慶忠縣派出所與當地漁政部門在忠縣大揚碼頭放生一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
重慶晚報消息說,這是近30多年來長江上游首次發現中華鱘野生(高度疑似)成魚。這條中華鱘長約1.8米,重達60余公斤,系忠縣順溪一楊姓漁民在漁業捕撈作業中誤捕。
據了解,野生中華鱘一度在長江上游絕跡。13年前的2004年,在長江上游絕跡20年的中華鱘首次現身。當年12月,忠縣一漁民在長江忠縣段誤捕一尾中華鱘,該中華鱘長37.1厘米,重0.2公斤,是一尾幼齡中華鱘。漁政部門當即對其進行消毒和放生處理。
漁業專家介紹,中華鱘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年到14年。近年來,長江上游的忠縣至萬州段,中華鱘偶有發現,但發現的中華鱘都以人工繁殖放生的居多,而且個體相對都比較小,30多年來還沒有發現性成熟的個體,更不要說野生個體。
據研究,中華鱘的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22歲,體重40~125公斤;雌魚為16~29歲,體重172~300公斤。據觀察,中華鱘每年平均增長速度較快,雄魚5~8公斤,雌魚為8~13公斤。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14年。其性成熟較晚,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
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中華鱘生命周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觀賞價值。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發育。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次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后,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涂,入海培育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