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萍鄉8月11日消息(記者謝元森)今年夏天以來,萍鄉城區遭遇了多輪強降雨襲擊,細心的市民發現,以往“逢雨必澇”的萬龍灣、西門十字路口、體育中心五豐河路等多個地段不用“看海”了:暴雨降下來后很快被透水磚“吸收”,經過過濾后迅速被排走,地上不再留下積水。
這得益于萍鄉市自2015年以來開展的“海綿城市”建設,所謂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在萍鄉市海綿城市展示館,記者看到了各種類型的透水磚、各類海綿城市具體項目集成,萍鄉市海綿城市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劉民介紹,自2015年4月萍鄉市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萍鄉市試點建設區面積32.98平方公里,海綿項目共計159個項目,計劃總投資63億元。截至2017年7月底,示范區已完工面積19.419平米公里,在建區域面積13.561平米公里,完工項目64個,在建86個、待建9個,完成投資53.64億元。
劉民表示,海綿城市的建設,就是要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會呼吸,爭取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現如今,經過“海綿城市”改造建設,萍鄉市新舊城區經受住了多場暴雨的檢驗,監測顯示,今年以來,試點區內84個積水點未出現內澇預警,已消除或者明顯緩解49個。特別是2017年6月萍鄉城區遭遇歷史罕見的持續強降雨,萬龍灣、五豐河等地卻未發生一次內澇。
同時,由于雨水經過過濾處理,水環境指標逐漸改善。全市水質采樣監測的10個河流斷面顯示,水質提升明顯。一些老舊小區隨著海綿化改造的完成,不僅雨澇現象有緩解,小區環境得到改善,品質也大為提升。特別是今年春節前夕完成海綿改造的玉湖公園廣場,如今已成為老百姓休閑漫步、親近自然的絕佳去處。劉民說,“最直觀的一個改變就是以前我們規劃哪里需要進行海綿改造,總會招來群眾的一片質疑,說是面子工程浪費錢;現在那些還沒有進行改造地段的居民都是爭著申請要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