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建三江5月18日消息(記者遲嵩)“精確定量地施于秧苗側面三到五厘米,深度五厘米的位置,使肥料呈條狀帶施入秧苗的側面”,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黑龍江分公司農化服務部經理丁亮穿著水鞋站在稻田里,一邊指著秧苗,一邊向農戶介紹側深施肥與常規種植的比較優勢。中化水稻側深施肥插秧現場會就這樣在田間地頭拉開了序幕。
5月的建三江,陽光灑進稻田,來聽丁亮作介紹的七星農場種地大戶張錫成,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去年看到同鄉們的試驗嘗到了甜頭,今年他也買了側深施肥插秧機,準備把承包的400畝水稻全部采用側深施肥:“一臺機器一天能種40多畝,而且不像一起要多次施肥,現在施肥插秧一次就完成了,施肥量少了,畝產還能多一百二十斤,四百畝地就得差七萬多,今年我就全田,每畝都這么辦了,就是因為去年看到實打實的效果了”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30%。部分地區水稻生產仍在沿用傳統方式,施肥隨意性強,面臨因肥料養分流失導致水體污染、土壤結構破壞、農業面源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在水稻單產方面,我國同日本相近,但施氮量卻是日本的兩倍,同時肥料對作物產量的貢獻率也僅為日本的一半。
如何解決施肥過量與肥料利用率低這個困擾我國水稻生產的突出問題。中化水稻側深施肥給出了解決方案:精準插秧的同時,在距水稻秧苗根部3-5厘米且深度為3-5厘米的位置施以肥料的局部施肥技術。側深施肥將肥料呈條狀集中施于耕層中,提升了水稻根部養分供應量,利于水稻根部向下生長和吸收養分,同時,同傳統的撒施相比,降低了稻田水中養分量,進而減少肥料的隨水流失和揮發損失。
自2015年起,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在建三江管理區15個農場進行了大量的田間試驗和示范,結果表明,施用中化水稻側深肥,水稻長勢更好,水稻株高、分蘗等,比常規施肥都高,水稻增產超過7%,達到肥料減施10%水稻不減產的效果。經測算,施用水稻側深肥,農戶每畝增收超過120元。
據丁亮介紹,側深施肥技術實現了插秧同步施肥,返青分蘗不追肥,減少了人工作業次數,相比傳統施肥減少了用工量,節約勞動投入成本;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高,減少肥料投入,減輕環境污染。側深施肥肥料比較集中,保障了水稻前期營養充足,減少無效分蘗,提升水稻產量。專家認為,在我國土地流轉經營加快,農村合作組織發展迅猛,農村勞動力稀缺與老齡化嚴重,農業面源污染高發的大背景下,水稻側條施肥技術是建設環保、健康和可持續農業的一個有效途徑。
“同等的肥增產百分之7到10,同樣的產量能夠減掉百分之十的肥,老百姓非常認可,我們由實驗去年的50萬畝地到今年280萬畝”建三江管理局副局長張寶林認為,側深施肥是對水稻生產的一次革命,解決了施肥量偏大、利用率偏低的難題
中化化肥副總經理毛峰表示,隨著土地流轉加速,側深施肥已經具備了大規模復制的條件,公司已經在南方多個省份展開了類似建三江模式的試驗示范,中化化肥要通過推廣側深施肥逐步改變農民傳統種植觀念,作為中國唯一也是最大的化肥、農藥和種子一體化運營農業服務商,也將為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之路繼續做出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