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京3月20日消息(記者景明 通訊員蘇錦安)3月20日,江蘇南通市反通訊網絡詐騙中心發(fā)布提示,今年以來,當地通訊網絡詐騙案件同比下降近3成,破獲案件數同比上升41%。然而,在整體發(fā)案下降的情況下,網絡詐騙卻略有上升,尤其是2月以來,上升幅度超過了28%。據南通市反通訊網絡詐騙中心負責人介紹,網絡詐騙案件已占全市通訊網絡詐騙發(fā)案的8成,成為廣大群眾最容易上當的詐騙類型。而電話詐騙、短信詐騙分別占比僅為15%和3%。
南通市反通訊網絡詐騙中心梳理發(fā)現,近期,刷信譽兼職詐騙、購物詐騙、投資理財詐騙多發(fā)。南通警方提醒廣大市民提高警惕,以免被騙。
網尋刷信譽兼職入連環(huán)騙局
警方提醒:天上不會掉餡餅
3月13日,南通市通州區(qū)的吳女士在家上網時,看到一則刷信譽兼職的招聘廣告。添加對方QQ后,吳女士收到一個刷信譽的流程表。填寫入職申請表后,對方將一個任務鏈接和付款二維碼發(fā)了過來。吳女士掃碼進去付款了121元,截圖發(fā)給對方,很快收到126元。刷一單就可以輕松賺好幾塊錢,這讓吳女士很是欣喜。當對方再次發(fā)來一個鏈接時,她毫不猶豫掃碼支付了1210元。之后,對方卻再也不搭理她,也沒有將錢退還。第二天,吳女士懷疑自己被騙。經詢問,支付寶客服建議其到當地公安機關報案。為圖方便的吳女士通過搜索引擎,在一個網貼下面的留言里發(fā)現一個固定電話號碼,稱是公安機關的維權電話。吳女士當即撥通了這個湖北的電話,并將自己被騙的經歷告訴了對方。對方稱,吳女士只要按照他們的操作步驟,被騙的1210元就能追回來。為了挽回自己的損失,吳女士分兩次向對方提供的賬號轉賬近2萬元。本以為可以拿回被騙的錢,但對方仍要求吳女士繼續(xù)匯款。懷疑自己被騙的吳女士又在網上找了一個公安機關的維權電話,被對方以類似手法再次被騙走2萬余元。待對方不接聽電話時,吳女士才恍然大悟,打了110報警。
“有相當一部分受害人是抱著寧可信其有,被騙了損失也不大的心態(tài)。”反通訊網絡詐騙專家、南通市公安局刑警支隊一大隊副大隊長周洲告訴記者,目前,刷信譽兼職騙局是全國各地發(fā)案較多的一類通訊網絡詐騙案件,在南通的占比已達全部通訊網絡詐騙發(fā)案總數的24%。此類騙局,犯罪嫌疑人往往通過QQ、微信、論壇、網頁等渠道,發(fā)布刷信譽兼職的招聘信息,常冠以“輕松”、“高薪”等,利用受害人貪小便宜、社會經驗不足、防范意識薄弱等特點,以小博大,以“釣魚”的方式騙取受害人的信任,從而上當受騙。
“天上不會掉餡餅。”周洲說,網上高薪、刷信譽兼職都是騙局,廣大人民群眾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識,主動遠離。發(fā)現被騙后,第一時間撥打110或者前往就近的公安機關報案,而不要覺得麻煩,在網上搜索查找所謂了維權電話。“這樣很容易遇到連環(huán)騙局。”
“客服”來電退賠竟是騙貸
警方提醒:正規(guī)渠道去維權
2月9日,家住南通市區(qū)的王女士在淘寶上購買了一些面膜。3月13日,王女士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其所購買面膜的生產廠家,由于好多顧客使用后發(fā)生過敏癥狀,公司現在要對這些質量不合格的面膜進行收回,并以5倍的價格通過支付寶里的“招聯好期貸”退賠給王女士。
盡管對方將王女士的購物的具體時間和下單的情況都說出來了,但王女士仍將信將疑。對方解釋稱,如果在商家直接申請,則無法賠償損失,而且根據他們公司的規(guī)定,只有通過支付寶里的“招聯好期貸”操作,才可以享受5倍退賠,如果王女士擔心上當,可以先和銀行卡解綁,將錢先轉到自認為安全的地方。
于是王女士根據對方要求,在“招聯好期貸”進行了實名認證,并貸款2.7萬,扣除了對方需要退賠的錢后,將剩余的錢進行了轉賬操作。接著對方又詢問了王女士的芝麻信用積分,稱王女士的信用積分較高,根據公司規(guī)定,可以獲得10倍的賠付,不過需要在支付寶下的“來分期”里操作。王女士察覺情況不對,通過查詢交易明細,發(fā)現自己以為還掉的2萬余元,其實全部轉入了別人的銀行卡內。意識到自己被騙,王女士當即報警。
南通市反通訊網絡詐騙中心梳理發(fā)現,近期全國多地均發(fā)生了這類詐騙案件,專門針對網絡購物的消費者。犯罪嫌疑人先是通過不法渠道獲知消費者的網購信息,篩選出網購化妝品、母嬰用品、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費者,冒充廠家客服來電,以產品發(fā)生嚴重質量缺陷,需退賠購物款為由,誘使受害人在正規(guī)平臺進行網絡貸款,扣除所謂的“賠付款”后,以還款的名義要求受害人將剩余的大額錢款進行轉賬操作。由于犯罪嫌疑人能準確說出受害人的網購信息,并稱商品存在嚴重缺陷需要退賠,而且整個“退款流程”都是通過支付寶操作,使受害人放松警惕,極易上當受騙。“網購過程中,一定要使用網購平臺提供的渠道與商家進行溝通交流。”周洲提醒,只有通過正規(guī)渠道才能及時有效得到網購平臺的提示和攔截詐騙信息。購物期間及售后服務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一定要通過官方渠道核實和申訴,通過正規(guī)渠道直接與商家確認溝通。對于要求通過其他任何渠道解決問題的提議,切勿相信,更不要輕易透露自己的相關信息,以免被騙。
投資二十余萬元后網站關閉
警方提醒:網絡理財需謹慎
今年1月底,家住南通啟東的徐女士手機上突然收到一條理財短信。此前,徐女士在一些網站上也看到過該理財公司的廣告宣傳,具體投資項目有黃金、石油、股票等,長、短期投資均可,且日息為0.15至1%。覺得這家投資理財公司實力雄厚,收益客觀,徐女士在手機上下載了對方的APP,注冊賬戶后第2天就投入了18000元。接連幾天,對方都如期支付了利息。徐女士大喜,加大了投資力度。就這樣,截至案發(fā),徐女士通過微信、支付寶、銀行卡等先后8次投入了22萬余元。期間,該投資理財公司支付了徐女士7000元的利息。
然而,到了3月9日下午,徐女士發(fā)現該公司的網站無法正常登陸。過了幾天,她又得知一些投資人前往該公司宣稱位于深圳的辦公地點查看,發(fā)現當地并沒有這樣一家公司,這才察覺到自己上當受騙。3月13日,徐女士連忙報了案。
近年來,網絡投資理財成了不少群眾的選擇。然而各類釣魚網站以及投資理財詐騙打著“天天返利”、“高額回報”的幌子,引誘投資者入局的案件也時有發(fā)生。
“很多市民進行網絡投資理財,往往會陷入追求高收益的誤區(qū)。”周洲說,這類案件中,受害人往往不懂得辨別風險,僅僅依靠對投資理財公司的感性認識,片面追求高額的回報。而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這一點,許以高額利息誘惑投資者,一段時間后,待受害人投入了大量資金后,關閉網站或投資渠道,攜款而逃。
“面對高額回報的誘惑,理性分析,以免自己的血汗錢全部進了騙子的‘腰包’。”周洲說,投資理財詐騙案中,受害人往往被騙資金數額較大,危害及其嚴重。廣大人民群眾在選擇網絡理財時應小心謹慎,安全才是首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