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3月9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云)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時多次說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上海在城市發展中重視森林建設,然而這金山銀山評估的價值如何科學評估?上海森林作為城市“綠肺”,是如何呼吸吐納的?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又擔任著怎樣的角色?正在建設中的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將回答這些問題。
這一國內首個城市森林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由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和上海市林業總站共同建設,將對上海典型城市森林進行長期定位觀測,為市民提供游憩參考數據,并為政府決策、科學經營森林提供理論基礎。目前,首次觀測點已經在長寧區中山公園落成啟用。
城市公園中的觀測站
上海長寧區中山公園新建的一個漂亮崗亭外,不時有附近居民和游客駐足。這個與公園風貌融為一體的站房,是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站已建成的第一個觀測點,也是國家林業局生態觀測網絡100多個觀測站中首個設在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區公園的觀測點。中山公園觀測點已于2016年11月開始試運行,實時監測公園中大氣溫濕度、負氧離子濃度、污染物(包括PM2.5濃度)等環境因子。儀器將實時記錄數據,并進行分析,定期向國家林業局提交。實時監測數據會在站房電子屏上滾動顯示,告訴居民和游客公園環境質量。
中山公園是全市第一個24小時開放的城市公園,試運行期間的數據顯示,公園中的空氣質量和負氧離子濃度要顯著優于附近的商業區,說明公園不僅為居民提供了優美的景觀和鍛煉健身的場所,更是創造了清潔健康的游憩環境。
多站點聯合的觀測網絡
上海城市森林生態站的另外兩個觀測點分別落址于浦東外環林帶金海段和崇明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內,整體布局呈現從“中心城區”到“城郊結合部”再到“遠郊區”的觀測梯度。在這兩個站點處,不僅要像中山公園一樣觀測氣象條件及大氣污染物,還將配備包括綜合觀測塔、土壤和植物生長監測系統等設備,完成對森林水文、土壤、氣象和生物因素等近百項指標的觀測,全方位記錄森林的生長情況和城市生態環境的變化格局。按照計劃,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和上海市林業總站將共同努力在2017年內完成兩個觀測點的建設工作。
根據上海市林業局的規劃,在“十三五”期間,依據上海自然地理特征和社會經濟條件,以及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分布、結構、功能和生態系統服務轉化等因素,將在上海全市范圍內再布局9個城市森林觀測點,成為擁有12個觀測站的上海森林生態定位觀測網絡,實現“多功能組合,多站點聯合,多尺度擬合,多目標融合”的網絡觀測和研究目標,在省(直轄市)域森林生態觀測網絡建設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為市民游憩提供服務 為城市決策提供參考
生態站實時的觀測數據,在匯總之后經過處理,即可向市民發布“森林游憩指數”。不久后,市民或許能在上海各片城市森林中,發現一塊寫有林內環境指標瞬時值的大屏幕,以此了解是否適合游玩、休閑、鍛煉。而在將來,市民或許通過微信平臺就能了解到實時的“森林游憩指數”,以便選擇去哪個林子游玩。通過長期定位觀測,總結出季節、時段對森林游憩舒適度的影響,比如居民想知道周邊哪個林子適合鍛煉、某個林子什么時段最適合鍛煉等,都可以先看看游憩指數。
此外,生態站另一大功能,就是研究城市森林的結構和演替動態,評估森林系統服務價值,為科學經營、種植森林提供參考。比如,定位觀測可以了解哪些樹種吸附PM2.5的能力強,哪些植物群落能夠創造更多的負氧離子,以什么密度、高度種植最有效果,喬木、灌木、闊葉、針葉應如何配置等等,進而為政府決策提供理論支撐。
上海是我國大陸地區城市化水平高(88%)和人口密度大(3800人/km2)的國際化大都市,居民對城市森林和綠地有著極大的需求。至2015年底,上海市的森林覆蓋率達到15.03%,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5%。在《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中,提出了森林覆蓋率25%以上,達到“城在林中,林在城內”的生態宜居城市構想。在這樣的形勢下,城市森林生態站就成為了助力上海宜居城市建設的“綠色戰靴”。通過長期定位觀測,科研人員就可以掌握“城市綠肺”的生長動態和健康狀況。有了這些基礎數據,進一步結合不同樹種葉片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生命過程,那么城市森林在固碳釋氧、污染物隔離、空氣凈化、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功能動態價值都將一一呈現。
用科學的數據來量化價值,把“上海的綠水青山價值多少金山銀山”這本賬核算清楚,為更智慧的城市決策提供參照的基礎。據悉,由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和上海市林業總站共同開展的新一輪“上海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已通過專家驗收,評估結果將擇日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