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海口2月21日消息(記者朱永)正在召開的海南省“兩會”上,民建海南省委的提案指出了海南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六大問題,建議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
民建海南省委的調研中指出,海南的扶貧工作對貧困人口識別不夠精準,個別貧困戶并不貧困,如,有的“貧困戶”住房裝修好家電齊全的,有的“貧困戶”還有小轎車,有的“貧困戶”還是公司的股東等等。另一種是縣市及鄉鎮村為多爭取扶貧項目及扶貧資金,以控制數填報貧困人口,非貧困戶進入建檔立卡貧困農戶系統。而真正貧窮的農戶卻沒有被納入貧困戶,導致在村里群眾意見很大,下村總能聽到他們哭訴的聲音。
出現了群眾爭當貧困戶的現象。 由于國家對貧困戶的幫扶措施較為全面,力度加大,特別涉及產業、教育、危房改造、醫療等項目全部得到幫扶,貧困戶得到的實惠大大增加,農戶看到了當貧困戶獲得的政策收益遠遠大于自己辛勤勞動一整年的收入,因此很多農戶出現心理不平衡,所以涌現出一部分農戶爭當貧困戶的現象。比如個別村委會一次性報送80多個申請為貧困戶的農戶名單。
因“滿意度”引發的問題突出。在幫扶工作中發現有些貧困戶以“滿意度”作為資本,要求幫扶責任人滿足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比如有一個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在臺風災后去看望慰問,給了1000元慰問金,可是貧困戶竟要開口要2000元;還有一個貧困戶,要求幫扶責任人買花生油不能買調和油,想吃鴨肉、豬腳就叫幫扶責任人買,這些例子普遍存在。
貧困戶不如實反映自己的收入狀況很普遍。這個問題在調查和幫扶工作過程中較為突顯,由于調查時間短,調查手段有限,調查組能得到的信息往往很局限性很大。農戶往往為了得到“貧困戶”的好處,隱瞞自己的真實生活生產收入,如在外打工的子女,都說是打零工,一個月只有幾百元的收入,而且不提供在外打工的單位、地址和電話。在家打零工的農戶,都說沒有收入,都是靠借錢度日等。
扶貧項目及資金使用不精準的問題依然存在。一些縣市、鄉鎮領導及扶貧工作人員,未能及時轉變思想觀念,仍存在慣性思維,打“擦邊球”,將扶貧資金投向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及招商引資企業上去了。
只重視扶貧項目爭取,輕扶貧項目實施。對整合財政資金用于扶貧的態度不統一,統籌財政資金用于扶貧工作進展較慢。扶貧資金結余數額較大,資金未能發揮應有的效益。其一是市縣、鄉鎮部門之間協調不力;其二是市縣、鄉鎮個別主管部門整合資金實施精準扶貧的負面清單規定失當,難以做到將資金整合用于精準扶貧項目支出;三是對財政資金用于精準扶貧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精準扶貧的資金需求配合不力。
民建海南省委的提案中建議,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可以給貧困地區帶來資金、技術、管理等先進生產力和先進理念,為貧困地區營造商品生產、市場經濟氛圍,幫助貧困群眾轉變發展觀念,從根本上激發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提案中認為,現在的貧困戶,除了殘疾、大病和多子女讀書引起的貧困,剩下的有不少是好吃懶做的貧困戶,這些貧困戶普遍存在不思進取“等靠要”的思想,是在等著政府救濟。相比內地而言,海南的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不差,貧困的根子在教育,扶貧要注重扶智力、扶志氣,轉變觀念,勤勞致富。對海南農村而言,改變貧困群眾的“等靠要”思想,增強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戰的一大難點。脫貧攻堅最根本的是要充分調動和提高群眾發展致富的內生動力。非公有制企業借助人才優勢,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把精準的要求貫穿到幫扶工作的全過程,同時開展實用技術、生產技能、經營管理等技能培訓,提高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幫助結對村群眾更新生產生活觀念,提高生產技能和生活質量,能確保中央和省委的各項扶貧政策與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