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新聞中心 > 央廣網國內 > 地方新聞

央廣網

銅仁碧江古法造紙傳承現狀:從事手工造紙不足20戶

2015-05-22 12:50: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銅仁5月22日消息(記者王珩 通訊員周軍)“簌——嘩——”、簌——嘩——”。走進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寨桂村賀家村民組的一戶人家院子里,便聽見了這種奇怪的響聲,記者走進一打聽,才知道這是古法造紙中的一道工序叫“抄紙”。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雖然如今的造紙術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那種古法造紙術依然在民間流傳著。

  銅仁碧江境內錦江河兩岸與六龍山,盛產山竹。漾頭、燈塔一帶村民,素有手工造紙傳統。利用簡陋的池、槽、簾、榨,經浸泡、碾碎、打漿、操舀、曬(烘)干即成土紙(俗稱錢紙、燒紙、草紙),10張一帖,100帖1石,打捆遠銷。民國時期,有的村寨幾乎戶戶從業,農閑而作,農忙而歇。除境內市場外,產品還遠銷湖南麻陽、新晃、芷江和岑鞏、鎮遠等地。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機械造紙的發展,土紙生產逐漸被專業造紙廠淘汰,只有農村少數農戶在生產土紙,產量較小。1986年造紙從業農戶87戶,從業者135人 ,年產土紙48噸。1996年全市有706戶1246人造紙。近幾年由于機械化生產的大廠兼并,從事手工作坊造紙的農戶不足百戶。

  而現在全區從事手工造紙的不足20戶了。

  銅仁碧江古法造紙傳承人 賀明貴說:“我14歲就跟父親學這個造紙,到現在有20多年了,為把老祖宗的手藝傳承下去。我要克服很多困難,因為現在很多人家不造了,我們寨子上以前有幾百家在造,現在只有我一家了。現在紙沒有以前好銷,造紙的人很少了。現在我們村就我家在做紙了,是為了把祖傳的手藝流下來才堅持做的。”

  據賀文學介紹,塞桂村最早是用腳踩的舂搗工具搗刷竹子,既笨重又辛苦;他們根據塞桂村水力資源豐富的特點,對原有的舂搗工具進引改革,制造出利用水力舂搗的水碓,從此搗刷走上了半機械化的道路。

  塞桂村古法造紙有十多道工序。“斬竹”就是紙農將竹竿截成一米來長、并錘裂竹竿,這道工序俗稱“刷”。要選生長期1-2年的竹子,劃開成兩部分(對開),把錘裂的竹竿扎捆,在陽光下曬十天半個月,然后放入水塘,竹和石灰以10:1的比例用石灰或蠣灰浸泡、壓腐,這道工序俗稱“淹竹”或“腌刷”。一般的竹子要浸泡三到五個月,竹子越老浸泡壓腐的時間越長,涼曬干,放入匝塘加石灰浸泡。

  撈出浸泡的竹子,砍成5-10公分竹節,用水碾碾碎、放入踩坑,人工踩1-2小時,放入槽子攪拌1小時(沉淀),將水放干。 第二天, 加入棉花膏,兌水制成紙漿,用簾子淘紙漿疊放在木榨上,待一定的數量后用木榨將水分扎干。揭紙晾干。根據用途再行加工。

  在賀文學的家庭作坊中,古樸的木質工具、裝紙漿的石槽、盛穰的石臼,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

  賀文學唯一的兒子賀明貴,正站在石槽邊齊腰深的坑里,用竹簾不斷從紙漿槽中“撈”出黃色的濕紙,壘成堆壓出水分后,搬到樓頂壩子里,去晾干。

  在十幾道工序里,抄紙是最關鍵的一道工序。抄紙師傅手中的抄紙簾浸入紙漿池輕輕一蕩,便“抄”了起來,濾掉水分,得到一層薄薄的紙漿膜,紙漿膜干了就是一張紙。紙張厚薄均勻與否,則完全取決于抄紙師傅的水平了。

  碧江區非遺專家田曉東說:“我們碧江區境內土地肥沃,造紙用的竹、麻等纖維資源豐富,清康熙年間境內有造紙戶200余戶,手工生產土紙(燒紙)。到清光緒年間境內造紙品種有燒紙、毛邊紙、白皮紙。民國初年造紙業極度衰落。抗日戰爭爆發后,手工造紙又逐漸得以復蘇。民國后期有手工造紙243戶,年產各類紙千余噸。境內造紙業歷數百年,時起時伏,時興時衰。一直沿襲手工生產、個體經營、自產自銷,傳統工藝操作。”

  中國二千多年前的古法造紙術并沒有隨日月年輪的轉動而消失。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工藝的興起,逐漸代替了傳統手工藝產品,使得很多傳統手工技藝失傳。銅仁碧江古法造紙工藝雖然簡單,但它任然保留了我國古代造紙術的基本工序和原貌,是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編輯:朱琪

關鍵詞:貴州;銅仁;古法造紙

說兩句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猜你喜歡

視覺焦點

推薦視頻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

點擊排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807188 新聞熱線: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2 京ICP備05065762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介紹 | 央廣網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