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環湖賽投資人:從企業到社會公益的跨界領悟
2014-03-25 17:04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北京3月25日消息(記者楊陽)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經過12年的成長,已然成為大美青海最具價值的金名片。回顧環湖賽的發展,身為環湖賽創辦人的民營企業家武英感觸頗深:民營企業與國際賽事的結緣,是愛與社會責任的一種融合。
做企業,沉浮讓人生感悟
2002年,青海省政府舉辦第一屆環湖賽,武英以企業家投資人的身份,成為環湖賽唯一的贊助者。之前,武英是一個普通的民營企業老板。出生于60年代的武英從牧區到省城再到湖南求學,和諸多的學生一樣,在學習完金融專業之后,武英在父母的盼望下回到青海,成為銀行職員。但是沒過多久,武英便辭去了別人眼里看似“鐵飯碗”的工作,一路南下在深圳開始了試水下海創業。在那個時代,這個舉動是大膽的,也是極有風險的。
下海后的武英從深圳打工到海南,然后再次回到深圳,用炒股票的方式掙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的年代,武英覺得自己趕上了好時機,也是那個年代,給了他們下海經商的這一批人一種特殊的感情,回鄉創業回報家鄉。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80年代90年代走出來的這批企業家,當時都懷有一種很單純的愿望,就是要替更多的人,為社會做更多的貢獻。這種想法促使著我回到了青海。”
武英再家鄉開辦了第一家上市公司——青海三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了青海第一家信托公司,也是在事業最紅火的時候,做起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但是天有不測風云,信托公司經營遇到困難,所有的事業都受到了影響,在支持環湖賽公司走了3年之后,武英淡出了這個舞臺。在一般人看來,在人生最得意的時候遭遇低谷,可以說是最痛苦的事情。然而,武英只用了一個字歸結自己的過去---“傻”。起起伏伏讓他明白了更多的真理,人生應該追求什么,是自我價值還是社會價值?沉寂之后的武英選擇的是,重新站起來做事業,參與體育項目。
做賽事,體育點燃自信
說起跨界搞體育,武英不是第一次吃螃蟹。1995年,熱愛體育的他創辦了青海本土第一個足球俱樂部。雖然足球俱樂部僅僅堅持了兩三年時間,但是用武英自己的話說,這次的嘗試讓他受到了啟發鼓勵:“做一些讓青海老百姓認同的事情,對提升青海老百姓的自信和勇氣也是一件好事。”
在很多人眼里,青海作為西部地區“遙遠”的一個省份,始終在內地人的心中保持著落后、神秘的印象。很多到外地上學、旅游的青海人常常會被人問到:青海在哪里?是青島嗎?尷尬問題的背后,實際上是樸實的青海人缺乏著硬氣的自信。隨著改革開放的推動,青海也逐漸快速發展,環湖賽應運而生,適應了青海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更符合了老百姓的心理期盼。武英說:“當年的青海人民最缺乏的就是信心、勇氣,缺乏追求夢想的實際行動,這就是我們希望通過環湖賽來帶奉獻給青海的東西。”正如武英所言,環湖賽已經成為僅次于環法賽、環意大利賽、環西班牙賽的職業自行車賽事,環湖賽打開了青海走向世界的大門,也成功引領了中國自行車運動重新走向興旺。現在不論青海人走到哪里,一說到環湖賽,臉上更多的是自豪的笑容,這是環湖賽給家鄉人民最大的財富。
相對于百年歷史的環法自行車賽而言,環湖賽在世界自行車賽事家族中就好像一個剛剛會走步的孩童。走過12年的環湖賽一直受到商業化程度低、賽事關注低下滑等弊病的困擾。針對環湖賽發展中的問題,武英毫不避諱的表示:“現在的環湖賽離我們最初設定的標準差別太大了。”環湖賽開創了中國舉辦自行車賽事的先河,指導意義不言而喻,但是日后興起的更多自行車賽事從組織程度、商業化規模、關注度等方面均超過環湖賽的水平。是什么原因讓這塊金字招牌晦暗了呢?武英認為:“核心原因就是政企沒有分開。”體育局搞賽事技術組織沒有問題,但是搞賽事的商業化、市場化是門外漢,作為政府行政組織,它的立場注定沒有參與市場競爭的基因。行政不放手,環湖賽的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商業化就做不到,就無法培養良性的運行機制。環湖賽雖然年輕缺乏經驗,但是青海人都在為它努力。面對環湖賽的未來,武英表現的很有信心。他說:“兩會上中央提出行政簡政放權,該市場辦的事交由市場辦,現在大環境對我們很有利,我們也打算重新回來做環湖賽,繼續為青海人民做貢獻。”
編輯:劉夢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