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解讀《爸爸去哪兒》為何火 快節奏生活中尋求慢娛樂
2013-12-08 16:53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天津12月8日消息(記者陳慶濱 通訊員 聶文斐)文學院2011級碩士生劉夢茹即將畢業,最近正因找工作忙的焦頭爛額,但有一件事卻可以使她忘卻眼前的煩惱,“我一周所有的精神支柱都是在等周五的《爸爸去哪兒》,它可以緩解焦慮,使我得到暫時的放松!彼缡钦f,“我周圍很多找工作的朋友都跟我一樣追這個節目,甚至外表看起來很高大的男生也會在校園的路上哼唱《爸爸去哪兒》的主題曲!
針對《爸爸去哪兒》風靡的現象,近日,南開大學教師何厚今與中文系青年教師劉堃分別從傳播學和親子教育角度給出了解釋。
何厚今看來,就節目本身而言,《爸爸去哪兒》是季播節目,這就大大延長了其生存周期,同時,它的出現恰逢其時,作為一檔真人秀父子互動節目,其來源于西方的行為藝術,可以使人在觀察別人行為的過程中產生思考。近幾年來,《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等快節奏、沖擊力強的節目日益泛濫,而中國觀眾的媒介素養在逐步提高,《爸爸去哪兒》這種慢節奏的節目反而能使觀眾眼前一亮。他說,“《爸爸去哪兒》出自曾在湖南衛視風靡一時的節目《變形記》的制作團隊之手,在音效、選景、敘事結構、選角、鏡頭掌控等方面都有高超的技巧,之所以選擇明星家庭,是因為他們有更好的鏡頭感,且越富有的孩子越天真,而第一集中Cindy抱著菜滿載而歸場景在攝影師鏡頭語言的講述下,頗似法國攝影家布列松作品中懷抱酒瓶、躊躇滿志地走回家的男孩!
“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與傳媒、娛樂狀況成反比,好萊塢的第一次飛躍就是在美國遭遇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時出現的,中國也一樣,只有在目前經濟狀況不甚理想的情況下,人們在工作中感到壓抑,才會出現追逐娛樂節目的狂潮,而《爸爸去哪兒》的出現正符合這個規律。”何厚今如是說,當前人們的幸福感不夠高,就大學生群體而言,對未來的焦慮占據著生活,他們之所以會追捧《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節目,就是因為能夠在孩童的笑容和成功里得到暫時的心靈慰藉,緩解就業壓力帶來的緊迫感。
中文系教師劉堃是一名五歲半男孩的母親,她經常與孩子的父親一起看《爸爸去哪兒》,她說,“各年齡階段的觀眾都能從明星家庭的真實體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孩子能找到他們的天真,家長能找到孩子成長的欣慰。”在她看來,這個節目恰好抓住了當前親子教育中的最大焦慮——爸爸的缺失!澳壳爸袊挟a階級的家庭里,爸爸的主要任務就是賺錢養家,教育孩子的任務就落在媽媽或老人身上,幼兒園里的老師也大部分都是女性,這就容易造成小男孩男子漢性格的缺失。”她如是說,“如果能借《爸爸去哪兒》增加男性在親子教育中的機會,減少父子之間的距離感,或許能夠打破傳統‘嚴父慈母’的模式!
編輯:李江雪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