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幸福感”,是指市民對所在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安定感、滿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贊譽度。

  對于成都來說,城市幸福感能夠更為直觀的感知。從贊譽度來說,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榜首;從向往度來說,五年來,“人才新政”吸引超過41萬青年人才落戶,連續獲評“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獎”。

  而從市民的感知來看,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大關,公園、綠道逐漸成為市民新消費、新體驗、新生活的重要載體。“像成都人那樣生活”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價值選擇。

  “十四五”開局,成都在“城市幸福感”上也有諸多著墨。成為“人民城市”的幸福樣本,被納入未來五年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著眼基礎支撐和根本保證:培育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既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幸福美好生活的基礎支撐和根本保證。

  站位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加快建設重要的經濟中心,培育比較優勢突出的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

  在成都“5+5+1”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中,第一個“5”指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五大先進制造業, 第二個“5”指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會展經濟、文化旅游、生活服務五大新興服務業,“1”則指新經濟。

  值得關注的是,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成都市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在成都,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提檔升級。

  構筑城市未來競爭新優勢: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來了

  為了構筑城市未來競爭新優勢,成都“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提出,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升市民和市場主體獲得感為目的。

  具體來看,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工程、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穩定公平可及營商環境建設工程、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筑夢工程、生態惠民示范工程、智慧韌性安全城市建設工程、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工程。

  根據《關于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報告》,成都描繪的生活圖景中,未來五年,成都將進入國內高收入城市行列;打造“中國最具生活成本競爭力”的超大城市;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構建“通勤圈”“生活圈”“商業圈”高度融合的通勤體系,讓通勤場景處處體現城市溫度;優化“蓉易辦”平臺功能,實現企業和市民100% 事項網上可辦、80% 以上事項“不見面”審批;實現“藍天常見、雪山常現”;做強全域感知、全局洞察、系統決策、精準調控的“城市大腦”體系。

  這些舉措,旨在努力讓城市改革發展成果轉化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會認同,加快建成高品質生活環境新標桿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樣本。

  傳承發展天府文化:彰顯城市身份,塑造城市精神

  文化記憶是幸福城市的基因。傳承發展天府文化,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是成都市的“四個城市”戰略定位之一,這也是“十四五”成都市文旅發展的主題主線。

  “十四五”期間,成都將圍繞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關于十四五的重大決策部署,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發展導向,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堅持對標對表、爭創一流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追求,堅持事業和產業相統籌互促進,著力推動天府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落實“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明確的任務,彰顯城市身份,塑造城市精神,著力推進文旅融合,提升文旅產業能級。

  從路徑看,將重點實施六大行動,努力彰顯天府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美譽度,包括遺產保護活化行動、文化載體建設行動、文藝創作登峰行動、公共服務倍增行動、文旅品牌塑造行動、產業能級提升行動。

  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成都將重點以國際一流標準,依托東華門遺址建設天府文化中心,打造城市文化客廳,著力推進三星堆-金沙遺址聯合申遺。傳承打造“十二月市”“都江堰放水節”“洛帶客家水龍節”等10大成都特色民俗活動。著力建設好天府藝術公園、四川大學博物館群、成都自然博物館等新的10大城市文化地標。全力創建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聚集區。

  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成都旅游總人次、總收入分別實現年均增長12%、16%,到2025年,文創產業增加值達到3200億元,音樂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實現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