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21日消息(記者王晶)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9月21日共同發布《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指出,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生活學習,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到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至10歲。

  2017年與2020年未成年人觸網年齡對比柱狀圖(央廣網發 社科文獻出版社 供圖)

  未成年人未來想要從事職業的情況柱狀圖(央廣網發 社科文獻出版社 供圖)
  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99.2% 首次觸網集中在6-10歲
  “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課題組對全國7至18歲的在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調查顯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顯著高于中國總體互聯網普及率(64.5%)。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至10歲。
  《藍皮書》對比2017年和2020年的數據指出,8歲前開始接觸互聯網的未成年人增多,表明未成年人網絡“原住民”的特征越發明顯。伴隨網絡接入手段的日益普及和網絡運用便捷程度的不斷提升,城鄉之間未成年人的網絡普及率已幾乎沒有差別,“全民上網”已經成為未成年人的顯著標簽。
  在使用設備方面,手機仍是未成年人上網的主要設備,超過80%的未成年人使用手機上網。隨著智能家居和人工智能設備的發展和普及,12.4%的未成年人開始使用智能機器人上網,使用智能手表上網的未成年人達19.9%。
  此外,通過對北京小學生和上海中學生互聯網運用狀況進行分析,《藍皮書》課題組發現,兩地未成年人觸網年齡較全國平均年齡更早,且“出生越晚,觸網越早”的趨勢更加顯著。

  未成年人最常用的社交軟件或平臺柱狀圖(央廣網發 社科文獻出版社 供圖)
  “數字化生存”程度提升 網游沉迷等仍需警惕
  《藍皮書》指出,當代未成年人“數字化生存”程度不斷提升,在享受數字生活帶來快樂和便利的同時,一些未成年人對電子產品和網絡的依賴不斷加深甚至成癮,這對身心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引發了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數據顯示,參與調查的未成年人平均網齡超過6.3年,中學生擁有智能手機的平均年限達到4.87年,最長的達到15年。網絡運用時間增多,運動時間隨之減少,視力問題愈加嚴重;便捷的信息服務導致主動思考減少,親子間溝通不足,家庭和學校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欠缺指導;不良信息、網絡詐騙、隱私泄露等網絡風險嚴重危害著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網游沉迷是家長和輿論長期最為關注的話題,近些年,短視頻、直播等也容易讓未成年人過度上網。
  因此,《藍皮書》建議,以平等、尊重、關懷的方式改善未成年人的生活環境和態度,從而引導未成年人走出網癮困擾。當前,我國社會工作開展和隊伍建設剛剛起步,各方面對社會工作的理解認識和制度保障不足,急需相關方面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就業創業、社區保障等體制機制上給予更多的支持。

 未成年人參加網課科目種類占比情況柱狀圖(央廣網發 社科文獻出版社 供圖)
  在線學習位列上網目的第3位 疫情前后變化顯著
  《藍皮書》課題組調查顯示,在線學習以37.0%的比例位列未成年人上網目的的第3位,與2017年(13.4%)相比提升顯著。這說明近年來在線教育產業的不斷發展已經對未成年人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明顯影響。
  《藍皮書》進一步指出,在參與網課的比例方面,各年級學生群體參與網課的比例均高于80%,且城鄉在網課普及率上差距不大。學習科目上,英語(41.0%)、數學(37.9%)和語文(28.8%)是未成年人在線學習的主要內容,音樂、繪畫等藝術類科目,以及編程、樂高、人工智能等在線課程也受到未成年人和家長的青睞。
  在疫情發生后進行的調查中,《藍皮書》稱,在線學習以69.7%的比例成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在學習內容上,英語、數學、語文、物化生、作文等科目的比例有所提高,而藝術類和編程、機器人等興趣班的比例明顯下降,體現出網課向正規學校教育全面傾斜的趨勢。對于網課和真實課堂的區別,49.5%的未成年人認為網課效果不如真實課堂,38.6%的未成年人認為兩者差不多,僅有9.4%的受訪者認為網課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