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14日消息(記者孫冰潔)養老機構建設事關老年群體的獲得感、幸福感。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日前發布公告,正式批準GB 38600-2019《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強制性國家標準并予以公布,這也是我國養老服務領域第一項強制性國家標準。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央廣網發 國新辦供圖)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正面臨全球規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續時間最長的老齡化進程。“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通過制定實施標準可以進一步規范和提升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讓老年人安全養老、放心養老,享受高質量養老服務,更好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在談及這一標準出臺時的考慮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主任田世宏如是說。

  作為我國養老服務領域出臺的第一項強制性國家標準,《養老機構服務安全基本規范》區別于一般的推薦性標準的最重要表現,便是要求社會各方都要依法強制執行,是養老服務質量的底線要求。

  “一方面能夠引導養老服務產業高質量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支撐依法、依規、依標準開展事后監管,保障養老機構規范化的服務和行政執法監管的科學性、公正性。”田世宏說。

  從具體內容來看,標準框架分為7部分,主要包括基本要求、安全風險評估、服務防護和管理要求等內容。其中,基本要求部分明確了養老機構應當符合消防、衛生與健康、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建筑、設施設備標準中的強制性規定及要求。同時,對養老護理員培訓、建立晝夜巡查和交接班制度等基礎性工作提出了要求。作為精準做好養老機構安全防范的第一關,安全風險評估部分則明確了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前應當進行服務安全風險評估及評估的相關要求。服務防范部分明確了養老機構內預防和處置噎食、壓瘡、墜床、燙傷、跌倒、走失、他傷和自傷、食品藥品誤食、文體活動意外等9種服務風險的相關要求,被視為養老機構服務安全管理的“九防”,涵蓋了目前養老機構中老年人容易受到人身傷害、迫切需要統一規范的九種情形。

  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央廣網發 國新辦供圖)

  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表示,標準中提出的預防和處置措施都是經過基層長期實踐、廣泛驗證的有效措施,養老機構只要高度重視、規范化操作就能大幅度降低管理中的風險。

  在她看來,作為養老服務領域第一個強制性標準,《規范》的出臺將對完善當前的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和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起到很大作用。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劇,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養老服務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總體還處在起步階段,從服務機構的情況看,服務不規范、安全不到位等問題還比較突出。“這項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發布,將有助于養老機構管理者和服務人員提高標準意識,做到服務安全有標準可守、有規矩可循,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養老服務的質量。”高曉兵說。

  此外,她認為《規范》的出臺還將有助于完善養老服務的綜合監管。記者注意到,2018年底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取消了原來養老機構的設立許可,也即意味著目前設立養老機構不需要許可。這樣就把事中、事后的監管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高曉兵告訴記者,“如今出臺的標準,將與即將修訂的《養老機構管理辦法》及其他監管措施相互銜接起來,共同構成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主要依據,確保養老服務既放得開、又管得住,確保入住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從養老服務組織來說,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標準技術司負責人陳洪俊認為,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效益。對消費者而言,依托標準能夠實現服務信息的有效傳遞,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從養老產業發展來說,依托標準能夠實現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保險、教育等相關行業的信息互通、融合發展。

  推進養老服務標準化工作需要多方合作,共同發力。據田世宏介紹,下一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標準委將重點放在加快推動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長期照護服務、智慧健康養老等急需標準的制定上,并開展養老服務標準化試點專項行動,同時探索推進中國標準“走出去”,加強國際養老標準跟蹤研究和國際合作交流,推動中國養老標準走向世界,更好提升中國標準與國際先進標準的相互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