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5月8日消息(記者劉一荻)走進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充滿設計和現代感的作品迎面而來。生動有趣的3D打印塑像、自主設計的模型車等時刻提醒著到訪的人們,這里是設計藝術專業學生的“天堂”。記者了解到,除智能手機、國產大飛機、家電等產品的設計外,“發揮高校優勢,建功脫貧攻堅”已成為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的另一個發力點。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內展示著學生自主設計的模型車(央廣網記者 劉一荻 攝)
少數民族的手工紡織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何人可向記者坦言,由于花樣繁雜、設計陳舊等諸方面原因,使得一條耗時2個月時間織就的純手工圍巾,難以成為當地百姓發家致富的“搖錢樹”。
據了解,為深入對接貧困地區內在需求、有效提升服務脫貧攻堅的工作實效,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在隆回縣等多個地區建造了扶貧基地,有近400名當地婦女從事紡織工作。“以前她們都到沿海地區打工,現在都回到了家鄉,我們設計了一些產品,再由織娘們制作出成品銷往世界各地。”何人可看到了扶貧工作給當地帶來的巨大變化。記者注意到,每一件充滿民族特色的織品中都夾著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織娘的名字。何人可介紹稱,消費者可以通過卡片了解紋飾的內含,并追溯、認識織娘本人,充分尊重了織娘們的勞動和創造力。如今,每位織娘每月至少能有2000元的收入,“同時也解決了留守兒童和脫貧致富的問題。”何人可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每一件充滿民族特色的織品中都夾著一張這樣的小卡片。(央廣網記者 劉一荻 攝)
傳統紋樣的電腦包、為剛滿周歲的孩子們準備的“抓周套裝”、造型別致新穎的瓷器……曾經耗費傳統匠人幾周、幾個月才能完成的一件手工藝制品,現在通過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學生們的創新,在保證產品原汁原味的同時大大縮短制作周期,有效滿足了國內乃至國際市場的供應。除此之外,學生們還在傳統棉麻原料的基礎上添加了新材料,傳統的老手藝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創新的設計讓傳統老手藝煥發出了新光彩(央廣網記者 劉一荻 攝)
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通過精準扶貧的方式,針對每一位貧困戶的情況和特點進行創新和幫扶,并利用學院的平臺遠銷國內和國際。何人可告訴記者,通過學院幫扶的地區已經實現了脫貧,“現在大家都在想致富的事情了!下一步,我們將幫助當地老百姓建廠,把一些傳統手工作品進行機械化批量生產。”
經過機械化批量生產的紡織產品(央廣網記者 劉一荻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