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青島2月21日消息(記者孫冰潔)東至嶗山流清河,西至西海岸新區金沙灘,約50公里的沿海一線是青島的黃金海岸帶,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而在看似平靜的海面下,也隱藏著重重危機:游人落水、船只觸礁、江豚擱淺……
2015年,青島成立了首支由官方與民間力量共同組成的“海上救援隊”,主要負責前海一線的救援工作,3年間,這支365天隨時待命的隊伍,共挽救了數百名落水者的性命。
24小時待命,全年無休
海上救援隊隊員在海中巡視
春節期間的青島,依舊寒冷,從棧橋景區到嶗山的漫長海岸線上,浮冰尚未消融,已有成群的海鷗在海邊飛舞覓食,吸引了大批來此觀光的游客喂食、拍照。
每當此時,在棧橋一帶蹲點的安紅利都格外緊張。“冬天風大,有的游客初來乍到,站在礁石上拍照,一不小心就容易落水。”
安紅利的正式工作是青島金山旅游公司的一名快艇駕駛員,主要負責搭載游客在海上觀光;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青島海上救援隊的一名老隊員,只要海上出現險情:有人落水或突發情況,他便和隊友迅速駕駛快艇出發,在幾分鐘內趕到出事海域,進行營救。
年近六十的安紅利常年在海邊風吹日曬,皮膚黝黑,但身形健碩,仍可以隨時下水救援。今年春節他僅僅休息了兩天,大年初二一早,就從家中出了門,來到位于棧橋景區的金山旅游公司快艇停靠點,與同在岸上等活兒的同事一起,把快艇上的各個零部件逐個檢查一番,確保沒有問題后,安紅利背著手在沿岸的堤壩上一邊巡視、一邊等待來自邊防派出所的命令。
同時,在與棧橋相距僅兩公里的八大峽邊防派出所內,隊長徐平正守在電話前,只要報警電話一響,他將立即通知離事發地最近的救援隊員,趕往現場。
海上救援,第一要快
海上救援隊隊員在海中巡視
“快,是救援的第一要素。”徐平對記者說。
此前,只有4名主力隊員的八大峽邊防支隊長期受警力不足所困,無法承擔青島前海一線的所有救援任務。直到2015年5月,青島邊防派出所聯合青島市紅十字會、金山海上旅游公司等社會力量,正式組建青島首支政府與民間聯合組成的公益海上救援隊,情況才逐漸改善。
臺風避險、船舶擱淺、輪機停擺、船艙漏水、游人溺水等是近海救援的主要任務。
救援,就是和時間賽跑。為了盡可能靠近需要救助的人,海上救援隊已經形成了一套動態的值班待命制度。“棧橋、第一、第二海水浴場、嶗山石老人……每一個景點都有我們的隊員分布。”徐平指著掛在墻上的青島地圖上標記的密密麻麻的圈圈,告訴記者。
去年4月10日上午11時20分,在棧橋上做小生意的小張發現有人跳海,立即報警,八大峽邊防派出所迅速調配在棧橋的海上救援隊員,隨后王學多、田剛、劉亮等四人馬上駕駛快艇,第一時間趕往棧橋回瀾閣西側出事水域,將跳海老人救上岸,并通知120將老人送往醫院,成功完成了救援任務。 這樣的情況在田剛記憶中有很多,他告訴記者:“我平時主要在碼頭上工作,工作中時常會遇到有人跳海、被海水圍困礁石等突發情況,只要我們得到消息,都會第一時間利用公司的水上摩托、快艇等設備參與救援,節省了很多時間。”
最危險的事
“快艇靠近目的地停穩,扔出救生繩,迅速將落水者拉上岸,心肺復蘇,一次、兩次……”每隔一段時間,海上救援隊的隊員們就要進行一次培訓。23歲的楊樂(化名)是目前救援隊中年齡最小的一名隊員,入隊之前,他對海上救援隊的所有想象來自一部美國電影,“威風凜凜,所向披靡。”加入之后,他發現自己想象的還是過于浪漫了。“一艘最多搭載4人的快艇、救生衣、救生圈、救生鎖,就是隊員的出海所有裝備。”楊樂說。
與此同時,救援任務卻在逐年增加,2015年救援隊剛成立時,救援人數為11人;2016年,數字上升到39人,而到了剛過去的2017年,這個數字變成了53人。與之同樣上升的是加入救援隊的隊員數量,從最開始的幾十人,增加至如今的上百人。
海上救援隊隊員在海中巡視
每次救援下來,安紅利最大的愿望,不是成功救上多少人,而是參與救援的兄弟都能平安歸來。
作為救援隊年齡最大的老隊員,安紅利從三十多年前就開始自發參與民間公益救援。在跟大海搏擊的30余年里,見慣了生死,救過的人自己都數不過來,當然,他也不止一次跟死神擦肩而過。
海上救援,最怕風浪。七八月份是青島的臺風季,風浪最高時能達到2米,也是青島海上救援任務最集中的季節。2015年夏天,安紅利在棧橋載客時,突然遇到一對爺孫先后被風浪沖到了海里,立即發動快艇前往救援,不料螺旋槳撞到礁石,整個船完全翻轉,“根本動彈不了,完全卡在那。”而同時,掉入海中的爺爺和孫子眼看著就要被風浪卷走,加上海霧籠罩,看不到人影。安紅利顧不上眼前的快艇,拿著救生衣就跳入海中,將孩子、大人先后托舉到海邊,王宗亮已經筋疲力盡,所幸前來增援的隊友及時趕到,才沒有生命危險。
類似的情況隊友郭友忠也遇到一回,作為救援隊的資深隊員,2016年八大關景區一帶有人落水,接到命令后,正在附近的郭友忠拴著繩索就下了水,一步步向被困者走去,“其實被困者離岸邊并不遠,但因為海水漲潮,他怎么勸都不肯自己走過來,只能我去接應。”彼時郭友忠剛做完手術不久,傷口尚未完全愈合,硬是一步步漫過海水將被困者帶回來安全地帶。
此外,北方海域最艱難的救援在冬季。冬季零下5度的黃海,一個等待救援的人頂多二十分鐘就會失去知覺。
徐平告訴記者,曾經有一次他參與水下搜救。雖然潛水服防水、保溫,但袖口、頭部的連接處還是經常灌水。“手很快就凍麻了,但下水一次不容易,總想多堅持一會,上岸后腿已經完全沒有知覺。”
經過這些事件,隊員們也逐漸摸索出了經驗,白天救援時,最少派兩艘船,每艘船必須配備兩人;夜間救援則是四艘,以防在海中迷航。徐平告訴記者,用這種方法,到目前為止,隊員們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成功完成了接到的所有救援任務。
一個都不能少
安紅利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上面字跡工整地記著每一名被營救者的姓名和聯系方式。他告訴記者,“這個是確保我們營救的每一個人都是真實的,可以聯系到。”
去年一年,海上救援隊成功救援的人員數量為53人,此外,還有5名報警時已失聯。
“失聯的是最難搜救的,有的可能是意外,還有的可能是自殺,往往發現時已經死亡。”隊員田剛說。
按照規定,海上風力超過七級時是不能打撈的,但有時只能硬上。田剛告訴記者講,一次救援一名失聯者:風力超過七級,海霧能見度極低,下海救援相當危險。“但當時失聯者的弟弟情緒非常激動,堅持要我們下海搜救,我們根本安撫不住,只得下海開始搜救,后來他家屬情緒慢慢平復,我們才及時停止,等天晴一點繼續開展。”
按照隊員們的經驗,一般海上落水失聯者的搜救氣在3-5天,田剛經歷的最漫長的一次搜救失聯者行動持續了5天,一名大學生與父親在海上游泳時失聯,等父親發現前來報警時,海面上早已不見蹤影。救援隊幾乎出動了所有的60艘潛艇,日夜搜救,第五天,隨著潮汐起落,終于在失聯附近海域發現死者。
“只要有一絲希望,救撈人就會拼盡全力,要有一個交待,不管是遇難者,還是動物。”他說。
去年5月,一條江豚擱淺在八大關附近海域,被發現時幾乎已經沒了呼吸。“重量太大,我們先往它身上一點點潑水,最后找了四五名隊員才把它弄回海里,有名隊員手都受傷了。”徐平說。
受困者者被救上來的那一刻,是隊員們最開心的時刻。這種時刻,安紅利通常會打開包里的筆記本,一筆一劃地記下被解救者的名字,翻閱這些名字的瞬間, “大家所有的壓抑、辛苦,感覺都是值得的。”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