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6日消息(記者 王晶)今年1月,隨著快舟一號甲成功發射“一箭三星”,我國完成純商業發射第一單。就曾有業內人士預計稱,未來五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將有望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新的民間資本也開始涉入商業航天領域、研制運載火箭,還有更多民間資金投入至微小的商業航天模式,提供有限的數據采集服務,但對于這些我們還需要靜觀其未來的發展態勢。” 今天上午,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付志恒在長征商業發射用戶大會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中國的商業航天將出現新的發展態勢。另外,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實現衛星信息互通”,也將利好商業遙感的國際化拓展。
“衛星上天,產業落地”。近年來,伴隨國家大力推動軍民融合以及“互聯網+航天”的產業升級變革,以長城為主力軍的大型航天國有企業,也開始陸續進入商業航天領域。其中,火箭、衛星制造與發射、衛星應用等航天相關持續受益,航天基金“遍地開花”。
根據市場預測,全球的商業航天市場將超1.7萬億元規模,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將達到8000億元。
商業航天新藍海成全球航天探索新熱點
商業化航天是這幾年方興未艾的新概念,但其實也是老概念。這些年,中國在拓展航天國際化服務上收獲頗豐。比如,2016年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首次打開整星在軌交付業務的歐洲市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劃在2018年左右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
付志恒告訴記者,早在八十年代,“商業航天”老字號的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就已參與了國際商業航天的競爭。長征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單位研制生產,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000千克,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000千克,可滿足國內外不同用戶的需求。
截至目前,各型號長征火箭已累計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商業發射60次,其中搭載發射服務14次。付志恒說,近年來,國內外一直提及“新航天”,但實際上“新航天”與過去的“商業航天”相比,區別就在于資金來源。
過去,航天發射是以政府主導、投資。但如今,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對商業航天領域的政策傾斜,2014年,國家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2015年,支持民間資本開展增值產品開發、運營服務和產業化推廣……
“現在私人民營企業投入代替過去政府投入的資金,但仍處于探索階段。”付志恒稱,在90年代時也有民營資本投入航天領域,但是由于運營及市場的問題,并沒有成為成功的代表。未來,中國的商業航天出現新的發展態勢,但新的民間資本的投入還需要靜觀發展態勢,考驗其耐心。
中國商業航天“春天”來了? 要摸清用戶需求
近年來,全球小衛星市場發展迅猛,國內也涌現出眾多小衛星制造商和運營商,商業發射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但一個更關鍵的問題卻擺在面前:新的需求、市場應用到底是什么?手機、無人機等行業的波動發展,否能夠在衛星行業“上演”?北京千域空天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藍天翼在會上提及,在商業航天的細分領域,要學會培養衛星用戶、琢磨用戶需求。
專車、班車、順風車、搭載車……標注化的設置又該如何滿足多種商業的用戶需求,也是商業航天需要關注的關鍵問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宇航部副部長唐亞剛針對目前的商業發射服務提出了最優的解決方案。
“專車,即運用低成本的火箭,能夠滿足專屬的發射計劃及特殊需求。班車,一年兩次,尋找搭載機會較困難,所以實行年度定時定軌道,按照班車發射時間定點發射。”唐亞剛介紹說,順風車,則屬于傳統的搭載。未來,我們將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前公布,用戶可以根據比較,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搭載方式。
據業內觀察,目前商業發射用戶更加關注衛星的入軌成本,所以需運用現有的航天技術,降低成本。近年來,商業航天市場對微小衛星的發射需求呈井噴趨勢。一院和八院分別研制了長征十一號和長征六號新一代運載火箭以適應小衛星發射市場需求。
為滿足市場需求,長城公司還依托一院和八院研制的各型長征火箭推出了“長征快車”服務,通過星座組網、專享發射、搭載發射和集簇發射(年度定時、定時軌道發射)等形式,為各類用戶提供快速、穩定、可靠的一站式商業發射服務。
但新興的民間航天創業公司也有著自己的擔憂,政府應該鼓勵培育新興、有序的商業航天市場,要像對待新能源一樣,鼓勵初創的新興航天公司“開起球”來。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一司副司長余琦建議,滿足用戶需求的同時,政府一定要規范服務,促進航天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