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高考志愿填報在即:最后一批“90后”考生面臨學校和專業抉擇

2017-06-23 12:53: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23日消息(記者王晶 劉一荻)這幾天,寧夏吳忠市回民中學的高三學生丁佳莉,一直琢磨著自己的高考志愿。“我想學會計或者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專業。”當記者問及99年出生的她,是否出于就業或其他現實因素而考慮報考的此專業時,眼前的小姑娘干脆而直接地回答:“我就是喜歡。”

  從昨日(22日)起至本月底,全國各省份都將密集公布高考成績,對于像丁佳莉一樣的最后一批“90后”考生,及全國940萬考生的家長而言,沒見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 這一仗就算沒打完,填報志愿,成了絕大多數家庭“緊張”的一件大事兒。

  

  高考落幕后,如何挑選專業,多數中國家長最看重的仍是綜合各方后的專業性價比、關注熱門或最好就業和賺錢最多的專業。這幾天,在記者調查期間,一位遼寧某高中高三任課老師這樣講道,現在的孩子較以前的孩子更注重現實,在報考中更注重將來的就業前景,少數人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報考。

  就在7年前為女兒報志愿、抄了兩個筆記本的資深高三教師兼母親,劉香琴向記者直言:“咱們孩子志愿的填報要考慮的不光是他們的興趣,還有家庭條件、自身能力及未來發展......”

  調查

  “現在的孩子真的更重現實”?專家:偏離興趣才是90后報考的“通病”

  就在高考沖刺前期,一位遼寧省葫蘆島市某高中的高三班主任張雯靜告訴央廣網記者說,有些成績稍不理想的孩子卻很“現實”。一個即將參加高考的藝術類考生和她談心時,就曾明確談及:“我的成績我自己也知道,努努力也就能上大專吧,現在就算大學本科也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

  “作為班主任,我向這位考生講了可以在大學中學到超越書本的知識和技能,但是還是感受到他的‘不屑一顧’。”這讓張雯靜覺得,現在孩子所考慮的,已經和80年代、90年代自己那時的‘初心’相差太多。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也坦言,“現在,90后考生的發展都存在一個共同問題,很多學生過于關注高考分數,熱衷于‘我要考好大學、報上好專業’的念頭。”但是,根據他多年的經驗發現,很多90后在進行大學報考時卻沒有根據興趣報考。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但是,就讀于廣州市第五中學的李景欣接受記者采訪時卻反擊稱,這并不能代表我們所有90后的想法。今年她所在的廣東省填報志愿的時間是6月28日,可參加藝術類考試的李景欣早已考慮好自己要學的專業,“我比較傾向于服裝設計方面的專業,未來還想出國繼續深造,但還是想先顧著眼前,畢竟還是先進入這個行業再說。”99年出生的李景欣頭腦里總能閃出些新奇的想法。“我還是想去上海讀書,雖然廣東有很多潮牌,但至今并沒有做得特別好的時尚品牌和產品。”

  “最后一批90考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劉震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認為,這一代孩子的成長環境處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時間段。多數90后都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一出生幾乎就和互聯網捆綁在一起,這樣就造成他們對于信息、知識的獲取很廣且便捷。”劉震一再建議,家長和學校要將對專業的選擇,及對人生規劃的權利交還給學生本身。同時,學生也要選擇自己喜歡的、能夠愿意為之投入、發揮自己才能的專業。

  從最直接與考生接觸的高三教師角度來講,從1987年至今,北京海淀區某實驗高中的劉香琴已經在講臺上“站”了30年。在她眼里,這最后一屆“90后”的學生很有“特點”:“有些90后的孩子,很懂得借助家庭的力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現實

  填報搶破頭 畢業陷尷尬:熱門專業隨時“失寵” 冷門專業不定期“上位”

  作為過來人,2011年參加高考的遼寧考生武愛文,如今從事自己喜歡的媒體行業已有2年之久,當她看到由第三方社會調查機構麥可思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里,對于大學熱門專業的排名時,想起了他6年前志愿填報時的“不堪”過往,“憋”了一肚子的話想對學弟學妹們“傾訴”。

  這份公開的就業報告顯示,2017年本科就業綠牌專業包括:信息安全、軟件工程、網絡工程、數字媒體藝術、通信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廣告學。而紅牌專業則包括歷史學、音樂表演、生物技術、法學、美術學、生物工程。此前記者獲悉,該份排行,是根據專業的失業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考量而成的。

  (注明:綠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紅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專業。)

  “其實,幾年前新聞傳播相關專業并不熱,甚至被旁人認為是‘無用之學’。”武愛文說,她一直記得6年前在報考那天,有些同窗看到她填報志愿的紙上“滿表格”的“新聞傳播”相關專業時,一臉的鄙夷與不屑,因為在當時,報考法律、金融等專業才是“主旋律”。

  但沒人想到,如今的新聞傳播專業卻“炙手可熱”。據數據顯示,2016屆本科畢業生半年后就業最多排名第二的便是“媒體、信息及通信產業”。

  

  “所謂的專業的‘冷’與‘熱’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變化的。”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主任訾艷陽向央廣網記者解釋說,冷門專業與熱門專業都是相對的,比如軟件工程及計算機專業,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很火的,但是在2000年左右,由于很多學校都設置這樣的專業,這樣就使得市場飽和,熱度又降了下來。

  另外,上述報告調查還顯示,2016屆大學本科生畢業半年后從事的主要職業類月收入最高的是“互聯網開發及應用”(5679元),其次是“計算機與數據處理”(5636元).......前幾天,微博上一篇《中國大學10大失寵專業》走紅網絡,文章稱:到了互聯網時代,風水輪流轉的速度,一年一番,未來市場發展走向,是《招生簡章》無法回答的問題。

  “馬云學習英語,卻從事了電子商務。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CEO李彥宏卻攻讀的圖書館系情報學。”因此,熊丙奇認為,如今已沒有哪個專業可以決定前途,通過專業的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會既有前途、又有“錢”途。

  困惑

  “準大學生”在專業和院校之間的艱難“抉擇”

  “現在對于好多專業都很陌生,就算是有一點想法,也不是很清晰,到底該選什么。”作為理科生,98年出生的寧夏青銅峽第一中學高三4班劉東,對于報考專業和學校的想法還是有些困惑和遲疑。

  其實,不僅僅劉東,高考報考,無非是糾結兩個選擇,一是院校,二是專業。當一所理想的大學和一個理想的專業擺在面前時,到底該如何選擇?熊丙奇向記者分析稱:“分數如果在一本區間,就要以選擇學校為主。”在他看來,首先,一本院校從辦學定位角度來看,主要實行通識教育,而通識教育核心是關注學生的基本素養。因此,這些大學這些年來,都在實行按照專業進行招生,會淡化專業界限和拓寬專業面。其次,最近幾年,全國各地大學進行多方面改革,如輔修專業、跨學科選修,使得學生既有機會學習相對穩定的專業,也可以接觸到感興趣的學科。

  “如果分數在二本、三本區間,就要以選擇專業為主。熊丙奇建議,關鍵要看這些學校是以就業還是專業技能為導向。”

  

  但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劉震卻有不同的看法,選擇學校比選擇專業更重要。“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及互聯網的環境,獲取知識的渠道發生了變化。作為大學來講,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多的是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場所。選擇大學,要考慮大學的傳統、文化及精神內涵。“如今,學習的便捷性也使得專業和就業的相關性越來越低,除了從小就立志在某一個學術領域、某一個學科方向獻身的小群體之外,大部分學生選擇專業時,都要慢慢適應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從而做出自己的最終選擇。”

  其實,目前很多高校本科開始實行大類招生,在這種情況下,劉震認為對于專業的選擇,并不是很重要,學生在入校后,還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去了解各個專業。“清華大學全面推行大類招生培養管理改革后,將原來的49個專業合并為19個大類招生,考生在志愿填報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權。”劉震告訴記者說,有了大類招生,考生報志愿時不需要立刻選定細分方向,也就不用太糾結。

  支招

  我是高三老師也是媽 VS 名校招生辦主任

  不少家長往往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大包大攬。但在2010年參加高考的陳雨軒媽媽劉香琴就稍顯理性,因為除了母親,她還是一位帶了十幾屆高三的北京市海淀區某高中的資深教師。“那時候北京是先報志愿,再高考,所以對報志愿水平的要求就更高了。”但劉香琴雖是老師,卻也是第一次親身接觸報志愿的全程。“既不能讓孩子不喜歡,也不能完全由著她愛報什么報什么。”

  孩子陳雨軒告訴記者說,“我喜歡歷史,想學考古,可爸媽說學習這個專業的女生不好找工作。但除此之外,我對法律、語言、金融這類專業并不感興趣。”最后,陳雨軒及家人在多方的權衡之下,敲定了中文專業。

  

  那幾天, 為了報志愿,劉香琴帶著女兒、老公全家上陣,足足做了兩本的筆記和摘抄。“我使用的是階梯法報志愿。”陳雨軒當時根據一模、二模和平時成績估算了自己高考的分值,篩選出自己中意的學校和專業,從高到低有序排列。“這樣既給了自己超水平發揮的空間,又給自己的發揮失常留出了緩沖區。劉媽媽說,如今女兒早已從北京一所不錯的一本學校畢業,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薪水不錯,又與大學所學專業相關,“事實證明,我的方法還是很科學的。”

  從招生辦的角度來看,現在的家長與學生面臨的最大誤區就是“分數不吃虧”原則。訾艷陽舉例說,“在我們學校有這樣一個學生,所學專業是4年前最熱的電器功能自動化,但是入學后,他卻發現自己并不感興趣,這個孩子就是那時過多地考慮了‘分數不吃虧’。如今畢業后開始創業的他,從事的職業卻與專業完全不相關。”

  其實,據《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30%以上的畢業生工作與專業并不對口。而與如今的90后相比,劉震回憶說,自己這一代人都是聽父母的意見,但是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講,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要讓高中生有更多自我選擇的權利。“在選擇專業時,跳出從眾的心理,更多根據自己的好奇心選擇專業,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走上自己提前規劃好的人生道路。”

  注:文中部分名字應采訪者要求為化名;文中圖片全部源于網絡

編輯: 范斯騰
關鍵詞: 高考;志愿填報;學校

高考志愿填報在即:最后一批“90后”考生面臨學校和專業抉擇

這幾天,寧夏吳忠市回民中學的高三學生丁佳莉,一直琢磨著自己的高考志愿。“我想學會計或者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專業。”當記者問及99年出生的她,是否出于就業或其他現實因素而考慮報考的此專業時,眼前的小姑娘干脆而直接地回答:“我就是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