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被指山寨的作文大賽因6年舉辦34次,引發輿論關注。

近年來,教育部連續公布了通過審核的中小學競賽清單。今年1月,教育部再次發布提醒: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學年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的,均屬違規舉辦的“黑競賽”;所有競賽的結果均不得作為中小學生招生入學依據,也不得作為中高考加分項目。

然而,在相關部門三令五申、嚴厲打擊之下,“黑競賽”卻依然能夠持續多年乃至頂風作案。劣跡斑斑的山寨“葉圣陶杯”就是一項典型的“黑競賽”,曾被多家媒體曝光過問題,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國性競賽活動名單中,比賽主辦方的法定代表人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屢屢被曝光、處罰之下,卻能一次次“死灰復燃”,這耐人尋味,也發人深省。

“黑競賽”屢禁不止的背后,是相關機構在利益驅動下制造的焦慮。名義上是競賽,骨子里是生意。暗示交錢保獲獎、以高收費來顯示競賽級別、夸大宣傳“升學助力”等,這樣的“黑競賽”往往充斥著滿滿的焦慮感,帶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騙性。這一違規行為不僅擾亂正常競賽秩序,也加重學生學業負擔,嚴重破壞教育生態。對此,必須堅決叫停,共同抵制。

家長應擦亮眼睛,避免上當,理性看待參加競賽的意義和價值,不要盲目報名參賽,要以引導孩子培養興趣為主,讓孩子健康成長。而即便參賽,也要及時查詢了解權威、準確的相關信息,防止被“黑競賽”欺騙。

整治“黑競賽”,需堵疏結合、多管齊下。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學校等要加強對學生和家長的引導,拓寬相關政策的宣傳渠道,提升其甄別真假的能力。各地各級中小學校也應“站出來”,嚴格落實“任何競賽項目包括獲獎成績,均不得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這一規定,讓競賽與升學徹底“脫鉤”,釜底抽薪,讓“黑競賽”失去生存土壤。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強源頭治理,加強日常監管,對唯利是圖的違規競賽做到露頭就打,發現一起整治一起,以法治之力讓違法違規者望而卻步。

如此,多措并舉,合力共為,才能標本兼治,從根本上切斷“黑競賽”的生長鏈,還教育一片凈土。(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胡輝)

編輯:趙亞蕓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