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叮當快藥有藥不賣”的視頻引發網友熱議:北京一男子到藥店為懷孕妻子買退燒藥,藥店店員先稱“沒有藥”,后又以“沒有入庫,不知道價格”為由拒絕賣藥。但從視頻上看,貨架上不僅藥品充足,且價格寫得十分清楚。藥店此種行為,難免讓人懷疑:有藥不賣,難道是為了囤積居奇、坐地起價?12月13日,豐臺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表示,執法人員已介入調查。此事的來龍去脈如何,“不賣”的藥品最后去了哪里,必須要有一個明確說法。若真存在囤藥漲價等行為,要承擔相應責任。

在“當好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已成共識背景下,不管是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還是醫學專家,均建議居民個人和家庭可以適當購買防疫相關藥品和物資,以提高個人防護能力和成效。“大量囤藥”固然沒有必要,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對藥品的需求量也大,尤其當前正處于民眾購藥用藥需求急速上漲階段。面對如此現狀,既需要在供給側發力,各藥企開足馬力抓緊生產,盡快滿足群眾購藥需求;也要在藥品進入市場后,管理好、監督好,堅決杜絕中間商、線上線下藥店囤積居奇,趁機哄抬物價、擾亂市場秩序等行為。

誠然,部分防疫藥品屬于非處方藥,其價格要遵循市場調節,但這絕不是一些生產經營者“借疫生財”的借口。12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涉疫物資價格和競爭秩序提醒告誡書》,對涉疫物資生產經營者劃出“九不得”紅線,包括不得哄抬價格、不得價格欺詐、不得串通漲價、不得價格歧視等。10日,市場監管總局又發布關于規范涉疫物資網絡交易秩序的工作提示,提及“要嚴格落實涉疫物資價格穩定責任”,包括嚴禁哄抬物價,囤積居奇,捏造、散布漲價信息,造成商品和服務價格過高過快上漲等。這亮出了治理防疫相關藥品物資價格波動的鮮明態度:不義之財不可取,巧取豪奪必被抓。

就在今天(1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布會時明確強調,保障好群眾就醫用藥是當務之急。身處法治社會,我們需要以法律為根基,用嚴格監管來匡正市場秩序、捍衛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這和我們三年抗疫的終極目標不謀而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之心)

編輯:杜靜
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