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運河,始于江蘇。京杭大運河江蘇段全長690公里,是全線歷史最悠久、文化遺存最豐富、沿線城市最繁華的段落。古往今來,從楚風漢韻的蘇北到吳儂軟語的蘇南,江蘇運河沿線城市皆“因運而生,因運而盛”。
疫情之下,大運河如何擦亮文旅品牌?日前,由中國僑聯(lián)主辦、江蘇省僑聯(lián)承辦的“追夢中華·情系大運河”海外華文媒體江蘇采風行活動舉行。來自澳大利亞、意大利、日本和俄羅斯等國的14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深入大運河江蘇段,先后赴無錫、淮安、宿遷和南京等地采風。在為期7天的大運河之行中,采風團一路走來,飽覽運河兩岸旖旎風光,品味綿延千年的詩意水韻,思考文旅融合的發(fā)展路徑。在海外華媒的鏡頭與筆端,古老而青春的大運河正穿越疫情的陰霾,成為一張喜迎全球賓客的中國文旅金名片。
融合——
情牽詩和遠方
9月3日晚,在一片槳聲燈影中,采風團一行抵達此次采風活動的第一站。從無錫運河公園至清名橋古運河段,河面舟楫輕搖,滿載四海賓客;兩岸燈火璀璨,照亮人聲熙攘。泛舟夜游古運河是采風團同大運河的第一次“親密接觸”。清風拂面,水波蕩漾,人在畫中游,沉浸在“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的朦朧夜色里,采風團中不時發(fā)出贊嘆。
棄舟登岸,在清名橋區(qū)域,采風團邂逅了一場露天的大型音舞詩畫演出——《運河四季》。“春波綠韻”“夏岸濃蔭”“秋渡金風”“冬灣雪景”,在由水岸、橋頭、游船、燈光等元素組成的實景立體多維度舞臺上,歌、舞、詩、樂、曲藝、戲曲等藝術形式輪番登臺,穿越時空,展現(xiàn)了大運河全流域的風物之盛和人文之美。
“上通北京下連杭州,古老運河在我家東;風吹篷帆機聲隆隆,船兒穿梭運河里行……”開場歌舞表演《我家就在運河邊》,讓在南京出生長大、在希臘雅典留學工作多年的《中希時報》總編輯汪鵬思緒萬千。“中華文明誕生于大河之畔,而古希臘則是海洋文明的代表。”多年來,頻繁往返于中希之間,對比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文化差異,已成為他不自覺的思維習慣。而故鄉(xiāng)的大運河正是他思考的原點。
當晚,在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中,以“融合、創(chuàng)新、共享”為主題的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拉開帷幕。兩天后,在江蘇另一座運河城市淮安,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分會場暨第三屆中國(淮安)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也在一場特色鮮明的大運河傳統(tǒng)民歌展演中啟幕。
9月,秋光正好。幾日間,從無錫的清名橋頭到南京的秦淮河畔,從太湖國際博覽中心的運河城市文旅精品展到淮安里運河文化長廊景區(qū)的運河非遺展,從宜興陶瓷博物館到周恩來紀念館、張純如紀念館,采風團沿著大運河這條江蘇的美麗縱軸一路走,一路品。不少海外華媒人感嘆:“這就是我心中的詩和遠方!”
“內容豐富、亮點突出、史料詳實、觸角廣闊。”意大利《歐華聯(lián)合時報》社長吳敏將此次采風行一路走來的收獲總結為16個字。曾參加過首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的吳敏表示,“一路走來,切實感受到江蘇大運河沿線城市文旅融合發(fā)展非常好。”
“不虛此行。”印尼國際時報集團海外部主任章維佳對運河景區(qū)的高科技燈光秀驚嘆不已,“夜游古運河,不僅讓我沉浸式體驗了大運河的人文歷史,更讓我深入地了解了運河文化帶非遺知識。此次采風行讓我看到江蘇省文旅事業(yè)朝氣蓬勃的發(fā)展勢頭。”
巨變——
見證經(jīng)濟騰飛
采風團中不少海外華文媒體人不是第一次到江蘇。對他們而言,此次采風行感知最深的是大運河沿線城市翻天覆地的發(fā)展變化。
“現(xiàn)在交通太便利了!”日本《關西華文時報》副總編輯蒙令華曾在南京讀大學。學生時代,乘坐綠皮火車晃晃悠悠到常州和鎮(zhèn)江游玩的經(jīng)歷,已成為遙遠的記憶。“現(xiàn)在,從南京到常州和鎮(zhèn)江只需要1個多小時,人們出門旅行比過去方便太多了!”
此次采風行是馬來西亞海內外資訊網(wǎng)總裁王菁野第四次到江蘇。“8年前,我第一次到江蘇就是到華西村采訪。”時隔8年,重訪“天下第一村”,王菁野內心大受震動,“8年來,華西村的建設速度十分驚人。登上高達328米的華西龍希大酒店放眼望去,視野中出現(xiàn)的華西村已由一座村鎮(zhèn)延展成一座嶄新的城鎮(zhèn)。”
如今,“天下第一村”作為華西村的文旅品牌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揭示其成功的秘訣,蒙令華表示,沒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我們就看不到這些巨變。
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是大運河文化帶文旅融合發(fā)展背后的邏輯。2014年6月,大運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江蘇境內共有7個遺產(chǎn)區(qū)、28個遺產(chǎn)點段入選。如何從流淌著的遺產(chǎn)中挖掘文旅發(fā)展的潛能?海外華媒人各抒己見,獻言獻計。
“京杭大運河連接了中國東部地區(qū)的南北方,優(yōu)化了資源的流動和配置,帶來了沿岸城市的繁華,也緩解了江蘇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埃及《中國周報》社副社長朱新娥表示,大運河江蘇段有1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3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和9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對江蘇經(jīng)濟高質量發(fā)展至關重要。
疫情的陰霾仍未散盡,大運河文旅融合之路如何創(chuàng)新突圍?“在文旅消費的人氣指數(shù)和信心指數(shù)雙雙回升的當下,大運河沿線城市應以河為媒,再度集結海內外的文旅力量。”吳敏建議:一是集中力量打響一張品牌;二是開拓周末短途旅游的市場;三是部分景區(qū)取消門票費用,吸引旅游,帶動消費。
“此次采風行讓我切身感受到‘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發(fā)展速度。”汪鵬表示,希望江蘇緊抓新機遇,在著力發(fā)展經(jīng)濟的同時,更多、更好、更全面的保存歷史風貌、維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xiàn)文化賦能、加強藝術提升。
傳播——
講好運河故事
“夜游大運河,璀璨無錫城”“里運河畔——淮安,今夜無眠!”“聚焦運博會:成果展示、數(shù)字創(chuàng)新,文旅產(chǎn)業(yè)合作論壇舉行”“奔向‘農村都市’的華西村”“厚積博觀,深掘南京棲霞‘文化寶藏’”“走進中國酒都‘天下第一壇’·挖掘水韻名城宿遷‘僑元素’”……采風期間,海外華媒使出渾身解數(shù),推出全媒體報道,在紙媒重要版面及新媒體平臺開辟專刊、專欄、專題,每天推出鮮活的現(xiàn)場報道。
一個個生動的運河故事正以華媒為載體走向世界。據(jù)中國僑聯(lián)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9月13日,此次采風行,海外華媒共發(fā)稿300余篇,累計閱讀量約370萬人次。
“日本著名和平人士、詩人、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和山田光作先生專門為無錫譜寫了一首《無錫旅情》。這首歌由日本著名歌唱家尾行大作演唱,風靡亞洲。許多國際友人正是通過這首歌了解了無錫,慕名來此游覽。”“在9月4日上午的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上,日本《關西華文時報》記者采訪了在博覽會現(xiàn)場攜帶作品參展的瞿華娣女士。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專業(yè)、作為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師的瞿華娣女士,曾赴日本名古屋交流,對中日兩國的陶瓷有著深入的對比和了解。”
“張純如紀念館也展示了日文版《南京大屠殺》。與其他語言譯本不同的是,日本版的封面還印上了一行格外突出的字:完全翻譯版。”……打開微信公眾號“日本關西華文”,一些關于此次采風行的報道細節(jié)引起記者的注意。
“江蘇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離日本很近。此次采風活動,每到一處,我都認真聆聽、仔細詢問和記錄拍攝。每到一個城市,我都結合當?shù)靥厣珜懸黄獔蟮溃務勛约旱母惺埽ν诰蚺c日本相關的元素和故事。”蒙令華介紹,“希望通過我的報道,向在日僑胞和日本友人介紹大運河文化帶,促進中日友好交流。
“中國和埃及都是文明古國,都有舉世矚目的大運河。”朱新娥表示,回到埃及,我們也會利用雙語優(yōu)勢,通過報紙、網(wǎng)站、周刊、app、公眾號等形式去推介中國大運河沿線的美食、旅游景觀、戲曲、蘇繡等精彩內容,讓更多人了解江蘇并愛上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