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驢友在網上吐槽和家人去黑龍江雪鄉旅游的經歷:提前半個月訂了兩晚房間,因當地人氣火爆,店主嫌房間賣便宜了,要求他們第二天就退房,順帶說到了物價高企、強迫消費等問題,引來不少網友討論。
事發后,雪鄉旅游管理部門主動聯系上這位驢友,并及時對涉事旅館進行了檢查。因為確實存在價格欺詐行為,店家被處以5.9萬余元的罰款。主管部門的態度和行動,無疑是對雪鄉旅游名片的最好維護。我們也希望,進入旅游旺季,雪鄉會以更嚴格的旅游服務標準來要求自己。
然而,窺斑見豹,對于很多早已名聲在外的景區來說,要實現“游客是上帝”的服務理念升級,要補的短板還真不少。
旅游服務品質有沒有保障、市場是否規范,決定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是否牢固,也是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最大瓶頸。從不合理低價游、強迫購物,到景區餐飲店漫天要價、住宿賓館為利毀約,近年來,國內部分旅游景點的服務供給質量一直在低位徘徊,這和消費者對高品質旅游的美好期待形成反差,可以說是行業發展不夠成熟的體現。“李白游不起,徐霞客也要變宅男”,從網友的戲謔中,不難看出大家對國內景區票價高、服務差的諸多不滿。
要鼓口袋,先賺口碑。這個淺顯的道理,相信誰都懂。可問題在于,不管是景區經營者,還是餐飲、住宿等相關服務的提供者,一旦坐擁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就容易滋生出“你愛來不來,反正總有人來”的心態,開始急功近利“賺快錢”,做起讓游客“永遠不想再來”的買賣。盡管短期內還是能實現可觀的經濟創收,但從長遠來看,其實是將更多回頭客、潛在游客擋在了景區門外。為什么每到節假日,很多人寧愿出境游,也不愿去國內的某些知名景點?除了擔心人擠人,對配套服務、管理措施跟不上的考慮,恐怕也是重要原因。
中國已進入大眾旅游時代。除了優美的風景、可口的飯菜,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優質服務體驗,為越來越多的游客所看重。某種角度看,日益升級的旅游消費需求,正是景區謀求發展的新空間所在。10多年前,杭州西湖在全國率先嘗試免費開放,倒逼自己升級開發和保護手段,在做好管理、優化服務上深入探索,成功激活“吃住行游購娛”全方位的旅游休閑消費,培育出不少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樣的模式中蘊含的發展思路和改革經驗,值得所有景區借鑒。
我的一位同事,曾到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州,采訪“玉米狂歡節”。他發現,那里的小販們,都遵循著一種樸素的哲學:在保證合理利潤的基礎上,靠口味和服務來競爭。對于欺客、宰客現象,他們很不理解:“我這樣做,就無法在這條街立足了。”的確,守規矩,比服務,這是培育健康旅游生態的基本共識。旅游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但冰天雪地不會自動變成金山銀山,正如雪鄉的旅游管理部門所說,只有在各個環節上做到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才能贏得游客的信賴與良好口碑。
這正是:因小失大究可哀,以心換心百業開。
(呂曉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