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欣賞作品“繁星點點” 蘇婷婷攝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坂中村52歲的農家樂老板高建華做夢也沒有想到,因為大學生們在村里弄的舊物改造文化創意“小玩意”,周末會吸引這么多游客來村里游玩,讓他開的農家樂跟著賺了一把。“平時才一兩桌客人,最近經常都有五六桌。”高建華笑得合不攏嘴。
給老高帶來財氣的這些小玩意是福建寧德師范學院信息與機電工程學院的18名學生近半個月的成果。從村口山坡上用易拉罐做成的向日葵,到村尾用輪胎做的蜘蛛俠造型,14款200余件作品,既讓平時不起眼的廢舊物煥發了新的生命力,也給小山村增添了新景致,留住了游客,幫助村民增收。
坂中村是個典型的移民村。該村毗鄰有“八閩第一湖”美譽的翠屏湖。帶隊老師張芳在前期調研中發現,盡管坂中村在當地小有名氣,但游客來到村莊,只是簡單參觀后就匆匆坐快艇到翠屏湖上的鄉思島去,游客停留時間太短,當地村民的增收致富就受限。同時,坂中村本身也有一定的文化創意基礎,村里就有一個候鳥文創營。張芳決定帶領團隊在當地開展以“凡物之光”為主題的舊物改造活動,“為當地的文創特色添一把火”。
有著文創設計經驗的指導老師葉趙平帶著大學生們先在村里先考察了一番。從村口到村尾,哪個地方該掛飾品,掛什么,怎么掛,同學們都經過一番頭腦風暴。“既要考慮物品同環境的協調性,同時還要研究游客的心理,因為游客喜歡一邊游玩一邊拍照還同時發朋友圈”。美術老師鄭傳憲則負責對同學們的作品上色進行美學指導。在眾多的作品中,同學們比較得意的由廢舊輪胎為主體做成的飛龍,首先將輪胎用機器切割成兩半,兩兩相連做成龍身,再涂上黃色,龍頭則是由硬紙殼和紙巾做成,表面涂上丙烯顏料,“既防水又能讓顏色持久”。
“村口是游客進村的第一站,一定要讓游客有驚艷的感覺”,大學生邱海虹和隊員們合計后,決定依托村口的白色建筑外墻,在上面設計了一幅“紅梅花開”的作品。樹枝就地選用村民砍下的多余的李樹枝,同時還將其彎曲折成段,“更加符合梅花彎曲的生長特點”。花瓣則是由一個個礦泉水瓶改造而成的。實踐隊員們把廢棄的礦泉水瓶割成三角形,隊員們用蠟燭軟化邊角然后再快速向里折進,“這樣花瓣就有立體感”。500多個花瓣花了3個同學兩個下午的時間。村道旁的雜草叢中,大學生們則擺放了10只“天鵝”,這是由廢舊塑料板和裝水果用的白色網套做成,“天鵝”的周圍則點綴著由易拉罐和吸管做成的“向日葵”,福州游客林麗平摸著“天鵝”的羽毛,開玩笑地說:“這么漂亮,真想抱一只回家。”
來自江西的游客何思琦被村道樹上掛著的蜜蜂造型吸引,不斷地拍照發朋友圈,“變廢為寶,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小蜜蜂”是由大學生們用廢棄的奶粉瓶、絲網、毛線制作而成。隊員劉開旭負責為奶粉瓶鉆孔,要先把打孔的地方標記出來,再用電鉆小心地穿進去,“這是個細致活兒,稍有偏差,蜜蜂的翅膀在裝的時候就會歪掉。“劉開旭說。有著繪畫基礎的隊員陳純則負責給物件繪圖,她特意給10多個小蜜蜂設計了各種可愛、俏皮的表情。“這樣更萌,游客會更喜歡”。
隊員趙志偉是“瓶蓋風鈴”的制作者之一,在實踐期間吃午飯時,他發現有家面館在贈送玻璃瓶汽水,他心里一“跳”,與老板商量保存瓶蓋,每天都去店里收集,最終集滿了所需的90個瓶蓋,成功制作出“瓶蓋風鈴”。繩子采用麻花辮的編法,3個隊員花了4個小時,將15條編好的繩子連接組成風鈴的框架,再把瓶蓋用膠棒固定住。莊永松則和隊友設計了另一款叫“許愿瓶”的作品,以啤酒瓶為主材料掛在樹上,林承宇還在旁邊特意準備了便箋紙,“可以將自己的心愿寫上然后塞進瓶子,增加點內涵”。
此外,由廢舊輪胎做成的小黃人、蜘蛛俠,寓意“一生情,一輩子”的杯子,放置在籬笆上的由廢舊塑料板和水果網套做成的兔子造型,青石板上的3D效果路面等,讓看似普通的小山村多了幾分韻味。葉趙平將這些在微信公眾號推送后,不到兩天的時間,閱讀量就超過3000,直接效果就是,游客們在坂中村停留的時間更長了,村長高己德則盤算著“要讓村里的婦女跟大學生學學小的文創產品的制作,變廢為寶,村民又多了個致富的門路”。(崔柳 蘇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