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員 項向榮
近年來,一股老廠房改造的熱潮悄然興起,發展工業旅游,成為一種備受矚目的選擇。但是,媒體采訪發現,工業遺址改造雖越來越多,“出圈”的卻仍是少數。與山水風景游、文化名勝游等成熟的旅游產品體系相比,很多發展多年的工業旅游景點依然處于默默存在的狀態。
工業旅游是以工業遺產、生產場景為核心資源的跨界旅游形態,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記憶與情緒價值。老廠房改造成工業旅游景點,是對歷史的尊重與延續。將工業文明的遺跡,巧妙地融入現代文旅產業,讓人們在欣賞獨特景觀的同時,感受工業時代的厚重底蘊。
然而,這股熱潮為什么不能“出圈”?很大因素是陷入同質化這個陷阱。比如一些地方只是簡單地復制粘貼,將老舊廠房改造為文創園。因為缺乏獨特的創意和個性,那么這些改造后的工業旅游景點,很可能會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就像一些地方的工業旅游項目,無論是景觀設計還是業態布局,都大同小異,游客在不同的景點,看到的仿佛是同一個模板下的產物,這樣的旅游體驗必然會大打折扣。所以有業內人士指出:“部分工業旅游項目市場意識不足、工業文化挖掘不夠、引流量聚人氣的特色產品少等問題,是難出圈的主要原因。”
工業旅游項目需要適應當下市場對參與感、互動性的強需求,在場景創新、體驗設計與消費鏈路搭建上進行創新設計,實現從觀光式游覽向沉浸式體驗的轉型突破,讓富有地域特色的工業文化、工藝技術、工業遺產、工業產品成為旅游爆款。
這方面還是有不少工業遺存轉型成功的案例。以浙江建德航空小鎮為例,它的前身為浙江橫山鋼鐵廠,改造后融合航空元素,利用千島湖通用機場空域資源,開發“低空+旅游”融合業態,保留工業風貌的同時新增高空跳傘、熱氣球等體驗項目。因為特色明顯,2025年“五一”接待游客3.4萬人次。杭州大運河拱墅段工業帶,23處工業遺存根據老廠房曾經的產業特點,打造具有主題性的工業旅游項目,因地制宜改造為博物館群、創意園區,成為人們認知社會、理解技術、建立聯系的重要場域,工業游沉淀為有價值的文化消費供給。
從這些成功的案例可以看出,每個老廠房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深入挖掘這些獨特的元素,將其與當地的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才是取勝之道。同時,還可以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自然風光等,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工業旅游線路,讓游客在感受工業文化的同時,也能領略到當地的其他魅力。對此,在改造過程中,地方政府也應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探索創新盈利模式,促進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產業與文化的共榮。
老廠房改造成工業旅游景點,是一種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城市更新的重要途徑。必須避免同質化,要因地制宜,以獨特的創意和個性為引領,助力城市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文化與產業的深度融合,這樣工業游才能既“出新”又“出圈”。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