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良,美籍華人,1949年生于中國香港,1966年移民美國。現為美中教育機構總裁、北京大學出版社大學英語視聽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全國中小學英語教師全封閉英語口語培訓班總設計師。
“3個星期的培訓,讓來自西部的中小學英語老師能夠以英文為母語進行思維,回去后實現全英文授課。”這是記者采訪美中教育機構(ESEC)總裁余國良的動因。
7月19日清晨,按照與余國良的電話約定,記者來到美中教育機構所在的北京大學圓明園校區。向路過的幾位學員問路時,得到的回答是一連串的英語。“我們要求學員一進這個校園就必須只說英語。”簡樸的會議室里,余國良這樣解答了記者的疑惑。
溫文爾雅的余國良在美國擁有一家家族性房地產公司,但他更喜歡別人稱他為余博士。1982年起,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在中國從事公益性英語教學活動上,力圖消滅中國式“啞巴英語”。
“大家都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可一個5歲的孩子就可以用中文與人溝通,雖然他并不懂語法,也不會寫詞匯。英語也是如此,首先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不應該只是書本語言。”在盛夏的陽光里,余國良用一口港味十足的普通話,緩緩敘述著自己與中國式“啞巴英語”開戰的風雨30年。
1980年,受中國政府邀請,余國良隨一批美國華裔人士回國訪問。其間,他無意中注意到,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在向美國派遣留學生、進修生時遇到一個“攔路虎”,即如何在短期內提高派出人員的英語水平。
訪問結束后,余國良回到美國,便與彭永寧博士著手成立美中教育服務機構。機構成立后的第一個項目是在1981年,為北京醫學院的派出人員和北京市經委下屬70多家外貿公司的涉外人員各辦了一期英語培訓班。沒想到,這兩期英語培訓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給余國良平添了不少信心,于是他在1982年與北京大學聯合成立了一個固定的英語培訓點。
慢慢地,余國良摸索出一套全封閉英語口語培訓法,學員一進校門就不許講中文,而且培訓期間絕對禁止踏出校門。實踐證明,這樣能使學員在最短時間內有效改變語言習慣,實現用英語思維。“雖然現在這些學習方法已被普遍接受,但當時壓力還是挺大的。”他說,“這種教學方法要歸功于我父親給我的一個啟發。”
余國良的父親在香港以經營洋服起家,到美國后,生意越做越大,轉而投向房地產。讓余國良非常不理解的是,父親在美國沒有商業背景,英語又講得不好,為何生意卻能這么成功?直到有—天,父親帶他去談了一次生意。那筆生意順利談成,余國良也突然明白:“說英語時,只要對方能聽懂意思,何必總糾結什么語法對不對呢?”
“我們的英語教學,就是要克服‘語法為綱’,以實用為目的。”余國良說,“我還清楚記得第一批學員的平均年齡是58.5歲,大家都擔心他們年齡太大,英語單詞會記不住。結果學員們學完后,都實現了用英語自如交流。”
在長期的英語教學與培訓中,余國良意識到“啞巴英語”的根源在基礎教育階段,而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教師。于是,他開始把培訓重點轉向中小學師資隊伍。2006年,以中小學英語教師為主體的全封閉英語口語培訓班在北京舉辦。此后,他又逐漸把培訓重點轉向口語問題更為嚴重的老少邊窮地區的中小學教師。2009年,這個培訓項目被列入“國家外專局西部外語人才培訓工程之ESEC西部英語人才培訓計劃”。
年復一年,堅持“母語學習法”“環境教學法”“鼓勵自信”等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徹底顛覆了西部中小學教師的固有教學模式。抽樣追蹤調查結果表明,50多期全封閉英語口語培訓班結業的近萬名學員中,絕大多數老師回到教學崗位后,都引入了全封閉英語口語培訓班的教學理念與方法,許多教師成為本單位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