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三大原因致“休學創業”響應者寥寥
2014-12-23 09:30: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說兩句 分享到:
本月初,教育部首次明確允許“休學創業”,一紙《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再次引發了公眾對青年創業話題的熱切討論。《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學生休學創業。
這些懷揣創業夢的學生們會不會因此休學?北京青年報近日調查發現,目前,首都高校中多數學生創業者雖認同政策環境的利好,但關于自己要不要休學的問題卻莫衷一是,而近日去申請休學的學生更是寥寥。
公式
即便已經創業
也不愿意休學
北青報記者走訪北京多所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時,發現負責創業工作的老師暫時沒收到學生提出的休學申請,也有稱“政策剛發布不久,學生們不會這么快行動”。
據北京語言大學招生就業辦公室主任林方介紹,北語今年有三個創業項目可以送去清華科技園孵化,其中包括一位蒙族學生賣內蒙古特色奶茶的創業項目。這位蒙族學生正考慮是否休學創業,“家長的工作已經做通了,但是學生本人還在猶豫。”林方說,這位學生就讀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目前有一個可以去英國進行交流學習的機會,為期一年,該同學正在創業和學業之間猶豫不定。
還有一些學生,即便是已經開始了創業,也不愿意真的去辦休學手續。剛從北理工計算機系畢業一年的趙正海,就是一個“沒辦手續”的“休學”創業者。大三時,趙正海和幾個外校同學共同出資,合伙注冊了公司,主營業務是全國校園的娛樂營銷,“當年放手一搏,也算抓住了時機。現在我們公司團隊有30多人,今年大概2000萬的營業額。”
用趙正海自己的話說,從大二到畢業前,他為創業基本放棄了計算機專業的學習,在學校停留不超過兩個月,很多課都逃了,成績因此大受影響。
為什么當時沒有休學?“家里頭不同意休學,輔導員也勸過我乖乖學習。后來自己也想按時拿到畢業證,就沒辦休學。沒拿到學位證也不遺憾,它沒啥用。”趙正海回答道。
原因一
學校機制陳舊
學分問題
為什么休學創業,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北青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多數高校實行的“學年學分制”實際上對學生的學習年限作出了隱性限定。“學年學分制”要求在校生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指定學分方可畢業。并且,各高校還規定了每個學期學生必須選擇多少必修和選修課程學分,所以,學生一旦休學,就可能導致學分修不滿,從而影響正常畢業。
北青報記者還了解到,很多高校設立了創業班級、創業必修課等,但課堂理論和工作所需并不完全匹配。此外,很多在校生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比較模糊,也不太重視培養職業素養。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的劉平青教授談起講課的尷尬,“我們管理學院每年向200-300名本科生開設職業規劃課。給大一新生開課,很多學生覺得工作離自己比較遙遠,而給大三、大四的人開課,很多學生忙著考研出國,無暇顧及上課。”
原因二
擔心創業失敗
家庭阻力大
除個人對學業和創業“魚和熊掌”之間的兩難選擇外,特殊的創業項目,也使部分學生對休學創業的興趣不大。剛獲得北京市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創業之星”稱號的謝云浩,是北京農學院大三學生,他坦言即使當了養殖公司的老板,也不想休學。謝云浩說家人和自己都希望學成后能有穩定職業,“經營林下養鵝的項目,是按季節來的。這一年的試驗,實現了10萬盈利,我和同學都是抽出閑暇來打點公司的。”
北師大傳播系大四的李遠哲認為,“要不要休學,還得看個人。創業是講求機會和資源導向的,因創業而盲目休學,很不理智。如果最后失敗,可能既喪失了讀書的寶貴時光,也無法給家人和自己一個交代。”
自稱“很看重學習”的李遠哲被保送到人大讀研。從校園兼職發現商機,到開辦個人校園公關工作室,小李的團隊今年還在市級和國家級創業大賽中斬獲了大獎。而另幾位受訪的年輕創業者表示,創業之初潑冷水最多的往往是身邊最親近的家人、朋友。“父母認為自家孩子好好學習才是正道,所以,創業是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趙正海說。
原因三
創業不但風險高
還有很多陷阱
趙正海和李遠哲也都承認校園“襁褓”里的很多產品(項目),未必最后能在市場中生存下來。學生創業看似光鮮,實際上多受團隊、技術、資金、場地等因素的掣肘,大多數在校創業的產品和項目,還達不到跟市場競爭的水準。大學生,選擇了創業,就不得不投入巨大精力和時間,甚至不惜放棄專業學習。同時,他們還面臨著極可能創業失敗的風險和壓力。李遠哲還向記者“吐槽”自己參加創業比賽時的“不愉快”經歷,風險投資人一聽創業團隊并無全職者,便“慫恿”學生們退學,否則就不投錢,“作為創業者,被資本市場看重當然是好事。但天使投資人拿退學來‘要挾’我們,感覺像是一場投錢的游戲,也不知道會不會被資本玩兒。”在走上休學創業這條道時,學生們慎之又慎。“好的項目機會可遇而不可求,一旦各種機會成熟了,我才會離開校園”。李遠哲說道。
公式
學生休學
還有很多政策壁壘
中央財經大學教務處的賈雪峰老師,也向北青報記者分析了“休學創業”遇冷的原因,“學生創業有主動和被動,好學校畢業生的職業選擇會更多元。”目前畢業生的主流人群依然是選擇就業,創業只是他們中少數人的一種選擇和探索,去申請的人自然也不會太多。
另外,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創業園工作人員透露,雖然大學里建有創業園,尋找學生創業的項目最終孵化企業,但因創業園不是完全市場化運作,在與市場對接方面比較欠缺。很多政策壁壘,讓經費投入多受行政嚴格管控,而且入駐項目選擇缺乏廣泛性和多樣性,在組織上還不能全面勝任對創業企業的幫助,最后,很多學生也不愿上門來尋求學校幫助。“市場化、公司化的運營模式,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創業園管理,更會調動起創業者的積極性。”
公式
讓學生創業“動”起來
創業環境更重要
今年,一份由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創業環境與政策》中指出,中國的創業環境在參加全球創業觀察的69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36位,居于中游水平,相對于排在前面的瑞士、芬蘭、美國、新加坡等國家,還有較大差距。衡量創業環境的條件有9個方面,分別是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教育和培訓、研究開發轉移、商業環境、市場開放程度、有形基礎設施、文化和社會規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近日就休學創業的政策提出建議,“應建立全方位的創業支持體系,整合師資、經費和課程供給(包括咨詢服務),并構建與外界的常態交流平臺,收集、分析校園內的項目。”從創意到項目再到市場,從專業到能力再到就業(創業),其實還需中轉和孵化的環節,校內和校外多方合力完成,各個環節的銜接很重要。
編輯:安紅麗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