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完Python,可以上天”“零基礎入門,小白3天也能學會”……媒體報道,近期,社會上興起了各種人工智能“速成”班,聲稱可以通過幾個月時間學習人工智能算法工具之一的Python,實現“轉行”和人生逆襲。

  但媒體記者調查發現,講師資質參差不齊、學員簡歷造假、培訓效果被夸大等問題是這類培訓機構的通病。有大四學生在銷售人員的鼓動下,腦子一熱報了相關課程,3個半月要24800元,可去了才知道是坐在教室里上課,還是線上授課。培訓機構號稱與數萬家名企保持內推合作關系,但真正能夠獲得內推資格的寥寥無幾。所謂“學完Python,可以上天”更是無稽之談,Python并不等同于人工智能,只是人工智能的工具之一。

  這種上當受騙的案例并不少見,不僅嚴重損害學員的利益,也破壞了人工智能培訓市場環境。更有甚者,由于一些培訓機構不在技能培訓上下功夫,而是教學員一些歪門邪道的東西,以包裝簡歷的名義,引導學員虛構工作經驗。這種欺騙行為,更是對誠信求職就業環境的破壞。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2600家,各地方政府共出臺人工智能相關政策270多項。企業普遍反映缺乏人工智能人才,而隨著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應用不斷深入,人才需求會越來越大。由此,也催生了人工智能專業相關人才的高收入神話,吸引著年輕人的追逐腳步。由于當下人工智能行業人才培養體系還不夠健全,也就給了各類人工智能教培機構機會。

  只不過,部分學員希望趕上人工智能行業的風口,獲得高收入,而部分教培機構則瞄準了這一需求,希望通過虛假宣傳等方式掙一波“快錢”。這種培訓,既無助于提高學員的專業素養和技能,也無助于滿足行業的旺盛人才需求。換言之,這類培訓機構不過是把人才培養當成了純粹的生意,而學員成了被收割的“韭菜”。付出了高價培訓費,卻大概率學無所成,不僅浪費了錢財,還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

  對此,教育主管部門、市場監督部門要立規建制,規范培訓市場,加大對這類教培機構的監管,尤其要對教培機構的各類虛假宣傳,甚至是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查處、打擊。在這一點上,教培機構的虛假宣傳發布平臺也應該承擔責任,加大對這些虛假信息的把關和清理。學員則是要認清現實,獲得高收入沒有捷徑可走,更不可能速成。高收入行業往往對從業者有極高的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要求,這些素質和能力的養成是由時間、精力、智慧堆積起來的,絕不可能是速成班所能夠提供的。只有踏踏實實學習基本知識技能,練就真本領,才可能真正立足于行業,走得穩健和長遠。

  面對人才需求以及年輕人的職業發展需求,迫切需要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加強校企結合,發揮行業內“領頭羊”企業的引領作用,為年輕人提升自我提供正規的平臺,也為更好滿足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提供保障。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