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國學老師設計兒子人生:從小讀經 不上學校念私塾

2017-05-31 07:53:00來源:成都商報

  關于

  國學經典

  父:“人就好比一臺計算機,分為硬件和軟件:你硬件再好,如果軟件跟不上,這臺計算機依然不會有太強的功能。讓孩子讀經典,就是在升級他的軟件,完善操作系統,操作系統好了,電腦用起來就順暢。”

  子:“讀經典也確實對我有好處,但的確太枯燥了,背那么多的內容,如果不學進去,也不會有效果的。我讀的經典已經夠多了。”

  父子合影  (受訪者供圖)

  關于

  航空愛好

  父:“如果他(兒子)今后要做這方面的工作的話,那不是我們想要的——你只是一個技術人才,即便能獲得一定社會地位、賺到錢,但也只是一種‘經濟動物’而已。控制了財富的人生就幸福嗎?”

  子:“經典太枯燥了,航空科學卻有意思得多,有很多我好奇的地方,就想去了解,還可以動手去做一些航模,折不同樣子的飛機,跟別人講起來也會很有意思。”

  關于

  私塾教育

  父:“如果他真的以后想搞航空,在私塾學習肯定是不行的,他就必須回學校讀書。但這又并不是我想要的發展方向,那樣的話他的未來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子:“枯燥,沒有朋友一起玩。每天都要規定固定的背誦任務,完不成還要被老師說,甚至遭到個別老師的打罵。”

  自稱原本從事航空相關工作的鄒智敏,用了多年時間,將自己的人生從所謂“彎路”上,硬生生地扳到了以國學為主的私塾教育上。然而,現實給他開了個玩笑:他從小讓兒子學國學,甚至為此讓兒子放棄了去學校讀書的機會,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子卻越來越反感讀國學經典,迷上了航空科學。

  父親

  成為私塾老師

  讓兒子從小放棄學校教育

  鄒智敏是一個國學愛好者,也是一個從事私塾教育的老師。他說,父親曾在私塾學習,自己從小接觸國學,讀《三字經》發蒙,對于國學經典有“向往之情”;另一方面,人到中年,他覺得國學經典曾幫助他認清了人生的一些困惑。

  鄒智敏自稱,在迷上讀經,成為私塾老師之前,曾是一名從事了10多年航空發動機工藝和設計工作的工程師。“以前還是很喜歡技術的,但后來發現,當你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時,卻很難突破,因為航空設計有很大的風險。”這讓鄒智敏覺得這份工作沒什么意義,“生來死去的終極問題得不到解決。”他說。

  鄒智敏說,那段時間,他看了諸多西方哲學家的書,但都沒有想清楚自己的困惑,直到后來學習了國學經典。除了讀經,鄒智敏還練習氣功,打坐,這一習慣至今堅持了10余年。他覺得,如今的他找到了一條“沒有問題”的路。

  受此影響,兒子同同(化名)一出生,鄒智敏就決定讓他放棄學校教育,在私塾學習,每天誦讀經典,甚至對同同的未來都做好了設計。“先學經典,以后有了自己喜歡的方向,再去學其他知識,成為一個有寬視野的人。”

  就這樣,2004年同同一出生,鄒智敏就準備了大量國學光盤在家里播放。“他肯定懂不了,但這種氛圍很重要。”同年,鄒智敏開始在成都推廣傳統文化,并創辦了自己的私塾學堂。

  除了在家里給兒子播放經典光盤,同同幾個月大時,鄒智敏就開始用字卡教同同識字。“有時候他哭,但只要一拿起字卡就不哭了。”鄒智敏認為,幾個月大的同同對認字產生了興趣,據他介紹,同同一歲時就已認識不少漢字。

  同同稍大一點時,鄒智敏開始要求他每天誦讀經典,并將同同送到不同的國學學堂學習。當同齡孩子進入幼兒園或者小學時,同同卻在不同的私塾學堂間往來,與經典為伴。

  這是一種“包辦教育”嗎?鄒智敏的回答是否定的。“與自己的個人認識和愛好有關系,但這并不是一種包辦。教育既不能完全設計包辦,但也不能完全由著孩子來。”

  同同在中國航天博物館(受訪者供圖)

  兒子

  讀了八年私塾

  希望從事航空方面的工作

  同同的私塾學習經歷,一直持續了八年。除了在父親自辦的學堂學習外,還曾到青城山以及遠在河南的一家國學學堂進行全日制寄宿學習。幾年前,一次坐飛機的經歷,讓同同對航空飛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鄒智敏發現,兒子所看的書籍從之前的“四書五經”變成了《新航空概論》等,平日里喜歡看的人文類電視節目,也突然變成了各類科普節目。有很多次,鄒智敏帶著同同去書店買書時,同同也總是長時間地停留在科普書籍區域,希望父親能夠為自己買上幾本。但每到這時,鄒智敏都會很慎重,考慮良久,“有些書可以買,但還是要以傳統文化書籍為主。”

  同同對航空的喜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對飛機的狂熱。在鄒智敏印象里,八九歲時,同同就會折出多種造型的飛機,還把這些紙飛機賣給小伙伴,而這些都沒有任何人教他。除此之外,大人給的零花錢,一大半也被同同用于購買各種造型的飛機玩具,他甚至還自行在網上購買零件,組裝航模。

  一次,同同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鼓搗了一上午,將一堆零件組裝成了一架完整的飛機模型,在不大的房間里操作起來,但被父親以空間太小為由阻止了。不甘心的同同趁著父親開車出門的時候,又悄悄帶上他的小飛機,在幾個小伙伴面前表演他的飛行技巧,沒想到,剛一起飛,同同就被螺旋槳劃傷了手指。然而,這依然沒能讓同同停下來。

  在同同的房間內,除了一柜子關于傳統文化的書籍,以及同同自己挑選的一些兒童讀物外,兩個小型的三腳架以及一個裝著各種零件線頭的工具箱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他自己還有一個望遠鏡,有時候就在窗臺上架起來看天空,還自己做一些實驗,這些線頭就是做航模用的。”鄒智敏說,因為搞實驗,此前,兒子還在臥室里引發了一場小火災,幸虧撲救及時,現在同同的木床下方仍有過火的痕跡。

  現在的同同,只要一說起飛機,立馬就能講出一大堆相關的各種知識,他希望今后能夠從事航空方面的工作。然而,同同的這個愛好,讓父親鄒智敏有些心情復雜——這與他為兒子設計的傳統文化之路相去甚遠。

  鄒智敏覺得,兒子正在偏離他預想的學習和成長軌道。在鄒智敏眼里,同同應該繼續學習經典,關于理工科的知識,可以在十五六歲后再去學習,現在的教育重心,應該是讓同同通過讀經典養成良好的人生價值觀和個人習慣,這對他今后看問題的眼光尤為重要。

  同同平時看的書

  分歧

  父:回學校“不是我想要的發展方向”

  子:在學堂“枯燥,沒有朋友一起玩”

  最近幾個月,同同一直跟隨從事心理教育相關工作的媽媽在北京學習。不久前,鄒智敏特意去了一趟北京。除了參加一場會議外,與同同見面談心,是他此行的一大重要任務。

  這一次,鄒智敏帶著兒子去了一趟位于昌平的中國航天博物館,一方面是滿足兒子對于航天知識的愛好,而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借此告訴兒子一個“真相”。鄒智敏帶著兒子逛完了整個場館,同同顯得很興奮,對解說員口中的各種航空航天知識不少都能說出一二。“老實說,他確實掌握了不少航空知識,甚至超過了我這個曾經的業內人員的了解。”鄒智敏說,但當時,他還是給正在興頭上的兒子潑了一盆冷水。

  “你覺得以后搞航空很有意思嗎?我告訴你,錯了。”在現場,鄒智敏突然嚴肅了起來,“比如一架飛機的誕生,是一群人的成果,它背后的很多人一輩子都只是在為一架飛機的某一個零部件而工作。這樣的人生格局太小了。”一旁的同同則沉默不語。

  什么樣的人生格局才是大格局呢?鄒智敏認為,“人生應該是宏觀的,科學僅是一小部分。不能只把他當工科技術人才培養,不然他就只能在技術領域,跳不出來,人生會很狹窄,反而容易在某些方面受到誘惑。”

  “我是理科出身,也干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航空發動機工作,我太清楚了。工作時看似挺好,退休后卻總是處于迷茫中,不知道能做什么。”鄒智敏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說,“如果他真的以后想搞航空,在私塾學習肯定是不行的,他就必須回學校讀書。但這又并不是我想要的發展方向,那樣的話他的未來不會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鄒智敏坦言,他希望借這番話讓“沉迷”于航空世界里的兒子盡早“認清未來”,回歸私塾學習。

  事實上,對于學堂學習,現年13歲的同同很早就已表現出了抗拒,“枯燥,沒有朋友一起玩。”同同說,學堂老師的教學也有問題。“每天都要規定固定的背誦任務,完不成還要被老師說,甚至遭到個別老師的打罵。”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同同不愿意再到學堂學習。對此,同同媽媽杜女士則認為,兒子應該是把在學堂里的不愉快與讀經混為一談了。鄒智敏也稱,目前私塾學堂的教育中,師資和教學方法的確還存在諸多問題,的確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自己也在反思中。

  同同在家里做實驗和航模的相關器材

  對抗

  架著他去學堂

  毀掉他的飛機

  一開始,同同對經典學習的不喜歡,僅僅表現在一些小情緒上,后來則發展為哭鬧著拒絕。最嚴重時,無論父母怎樣勸說,他都不愿再去。一次,鄒智敏和杜女士開車將同同送到學堂,到達后,同同始終不愿下車,雙手死死揪住把手。鄒智敏只好用胳膊把同同架著送到學堂。杜女士介紹,這樣的情況發生了不止一次。這也讓同同對父親產生了強烈的敵對情緒。

  “不喜歡的東西,硬要學怎么可能有效果?”同同說,很多時候,自己拗不過父親,但在讀的時候就不會那么上心,口上在讀,心里并不當回事。鄒智敏其實非常清楚這一點,很多時候,布置的背誦內容,同同到最后根本沒有完成,還會分心玩他的飛機玩具。一開始,鄒智敏還會容忍,但有幾次還是忍不住爆發了。

  有一次,同同讀經時不專心,折飛機,玩玩具,鄒智敏一氣之下沒收了同同所有的玩具,甚至還毀掉了部分飛機玩具。此后的一段時間里,以前從不動手的鄒智敏甚至會動手教訓一下“不聽話”的同同,這讓同同的抗拒情緒愈加強烈。同同開始鼓起勇氣,向父親提出抗議,要求到學校學習。在去學校上學的問題上,同同得到了外公外婆的支持,但鄒智敏卻認為他們的支持實質上是對兒子的一種“教唆”。最后,鄒智敏還是妥協了,將當時已8歲的同同送到成都的一所小學上一年級。

  在學校里,同同很快找到了認同感。“有很多同學可以一起玩,除了要做很多作業外,都很輕松,老師也喜歡我。”同同說,更重要的是,可以逃避之前每天必須面對的經典誦讀。而在這段時間里,學校老師也對同同的學習成績給予了肯定,“優”成為同同作業本上最常見的評價。

  同同的小學學習一直持續到2015年三年級結束,因生病才退學回家,此后沒有再去學校。鄒智敏認為,兒子的退學其實并非壞事,反倒能夠讓同同繼續完成接下來的傳統文化學習。退學后,鄒智敏要求同同每天在家誦讀經典,“時間上可以自由一點,但每天還是要背誦幾百字的內容才行。”最近兩個月,同同和媽媽待在北京,跟媽媽參加學術交流等活動,暫未到專門的私塾學習。

  “我只想用我20年來的邏輯思考和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讓兒子少走彎路。另外,從小培養孩子多做題,這不是我想要的。”鄒智敏說。

  成都商報記者 杜玉全 攝影報道

  專家說法

  “個性化教育” 請尊重孩子個性

  “首先要確認一點,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是必須接受義務教育的,這是一個前提,不能用私塾學堂完全替代義務教育。”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同同與鄒智敏的教育問題在國內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不少家長希望孩子接受個性化的教育,比如在家上學、讀私塾、讀經典,但“父母不能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應該尊重孩子的個性。”

  熊丙奇介紹,目前國內的眾多類似案例中,還很難找出成功的案例,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單純地放棄義務教育進行讀經學習,難以讓孩子擁有獨立的人格,這對于培養一個強大的個體是很不利的。“可以學習國學,但是不能缺失基本的義務教育。”

  教育專家紀大海認為,正規學校教育與私塾辦學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學校的集體生活與家庭式生活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是不一樣的,學校能夠讓孩子置身于群體之中,有較強的社會性;而私塾學堂教育,會削弱這種社會性。同時,正規學校教育的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式,經過了多年的系統規劃,更加成體系;而私塾在系統性方面就會有很大的缺陷,很難讓孩子接受到全面教育,得到全面發展。另外,從孩子的天性來看,小時候是很向往外面的世界的,在私塾則難以滿足孩子的這些本性需求。紀大海認為,孩子處于義務教育階段,按照法律規定,仍應該送往學校就讀,可以以學校教育為主,私塾、個人教育為輔。

  另外,家長沒有必要強行扭轉孩子的愛好,“有可能他現在喜歡,高中大學喜歡,但并不代表最后一定能干這個。但這是孩子潛能的一種展示,不應扭轉。”同樣,國學學習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國學學習應該作為培養孩子人文品質、人文情懷、人生價值的一部分,但不應進行“國學大師”式的專業培養。

編輯: 曉凡
關鍵詞: 國學經典;鄒智敏;私塾;國學大師;學校學習;學校老師;人生價值觀;兒子;人生經歷;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