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我喜歡打打籃球,唱歌,聊天……就這些。”徐銘浩同學大大咧咧地坐下來,眼珠子盤旋半天,刮出平日里的興趣愛好,好像并無特殊之處。
由于身材頗為高大威猛,再頂著一頭卷曲的“鳳梨頭”,這令徐銘浩頓時有了臺版“道明寺”即視感。然而在我們接下來的交談故事中并沒有“杉菜”,徐銘浩也不是那個曾經風靡了整個80后青春記憶的“校園魔頭道明寺”,但他著著實實演了3年“道明寺”——初中三年,他在校園電視臺拍攝的反霸凌題材微電影三部曲中,固定出演男二號,那是個以欺負弱勢同學為樂的反面人物。
“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當時看到了一個新聞,有一個女孩因為受到校園霸凌得了抑郁癥自殺,我們覺得這種事情很普遍,像北京這種大城市都有這種事情,其他的二三線城市就更普遍,而且沒有人管,同學們對此感觸很多,就想拍這個。”
一群對校園霸凌“有話說”的學生,自發組團,以鏡頭為武器,對準校園里的“不平事”。少年力量不可小覷,該系列微電影曾進入北京多個中學公映,更在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生微電影展中斬獲金獎。“那幾年學校里完全沒有校園霸凌事件了,因為我們拍電影動靜太大了,沒人敢在這種氣氛下頂風作案。” 徐銘浩非常得意,拍攝微電影那幾年,霸凌事件在他的學校里基本絕跡。
微影片的大獲成功離不開徐銘浩的“商業運作”。
拍攝第一部微電影《她》的時候劇組不到20人,設備僅兩臺單反,同學們用家用級別的設備吭哧吭哧剪片,燒壞了兩臺筆記本。
而第二部微電影《他》開拍的時候劇組人數達30多人,徐銘浩自我驅動力十足,作為男二號兼制片人開始引入“眾籌”模式,集資5萬。
到了拍攝完結篇《再見,他們》的時候,劇組上下將近50人。攤子越來越大,眾人對影片質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同時資金缺口也拉大了。徐銘浩繼續帶隊眾籌共計9萬資金,還組織同學賣水果來補貼經費。有了充足的資金,以及前兩部微電影的影響力,劇組不再捉襟見肘,校長為劇組購買配備了搖臂、軌道等設備,徐銘浩則帶著一幫同學廣發英雄貼辦起發布會,連帶發行包括雜志、海報、光盤在內的周邊。在他的運作下,他們的作品順利進入多個中學公映。
那幾年印著主演人像的大海報滿校園張貼,徐銘浩這個反面男二號也算是火了一把,走在路上都有人認出他來,“唉,你不就是那個小胖子嘛”……
微電影大獲成功帶來“一時風光”,“風光”背面,艱難拍攝點滴,隊友間的協作友誼讓徐銘浩至今記憶猶新。“拍第二部的時候里面有一個欺凌鏡頭,為了達到效果,我和男一號在天臺上拍了70多次。那時候是北京冬天,天臺上特別冷,我還好,我只負責‘踢’男一號,男一號要不停地‘摔倒在地’,那么冷的天,他又瘦弱,特別不容易……”在環球網記者面前,徐銘浩回憶起這一段的時候語氣里還有對同學的心疼,這個時候的他是個十足的暖男。但接下來他又嘻嘻哈哈地說起另一件事——當時劇組要調用學校攝像頭的一段視頻,學校不同意。攝像同學豁出去了,顫顫巍巍地站上摞得高高的桌椅取景,最后逼得校長 “敗下陣來”,破例向他們提供視頻材料。
在拍攝微電影的那幾年,紛繁的事務吸收了十幾歲少年旺盛的精力和青春期的迷茫,也不動聲色地修正著他的言行舉止,使他更多地思考,更快地成長。曾經的劇組同學如今各奔東西,而這個曾因外形 “孔武有力”而一眼被導演相中,出演欺凌柔弱主角的“反派人物”,在結束電影拍攝事務、進入高中生涯之后,還在籌劃著如何“江山再起”,與校園霸凌“死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