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多家知名藝術類院校舉行招生考試,“藝考熱”的話題再度引起熱議。
其實,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放之四海皆準。在很多國家,一年一度的藝考場面都十分火爆,藝術生們“多年磨一劍”的辛勤付出就要靠這最關鍵的一擊來敲開夢想殿堂的大門。
藝考成功的背后,有些什么門道?關于藝考的模式和理念,又有什么值得人們思考的問題?撇開熱鬧,我們還能看什么?
俄羅斯:一對一補習“瞄準”心儀專業
網上流傳著一組莫斯科電影學院入學考試的照片,俄羅斯攝影師Sergey Kozmin用獨特的視角記錄了考生們排隊候場、化妝排練、考完出場的整個過程。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寫滿了復雜的心情,期望、淚水、失望、興奮……
作為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的藝術大國,俄羅斯每年的藝術考試競爭非常嚴酷。藝考,并不是考生的“單兵作戰”,越來越像是一個家庭的集體夢想。對于考生來說,選拔過程異常激烈,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而對于家長來說,除了日常的鼓勵,持續的資金支持更是一種挑戰,補課費、服裝費、藝術用品費、機票費、住宿費等等名目繁多。
在俄羅斯,藝術教育從孩童時期就開始培養,一個典型的藝術生可能從幼兒時期起步到參加藝術高考要經歷十多年的準備過程,貫穿其整個青少年時光。這是因為,無論哪種藝術專業,歌劇、表演、芭蕾抑或是繪畫和設計,高校側重考察的都是考生的藝術修養功底,考前一兩年“抱佛腳”的沖刺培訓不可能達到那樣的高度。
簡單來說,俄羅斯藝術高校招生分為專業考試和文化考試兩個階段。其中,文化課要求比較低,基本科目及格即可,而專業考試的難度則因專業和學校而異,越是“大牌”,自然越嚴苛。此外,俄羅斯的藝術院校幾乎全部獨立招生,越高端的院校管理制度越獨立,每一個選拔要求都代表了該院校的藝術品位。通常,一年一度的招考由學院組織獨立的招生委員會來負責,委員大部分會由各個教研室的一線資深教師擔任,他們往往更側重于學生提交的藝術作品的質量,而非簡單的一戰“定勝負”。
因為是獨立招生,很多俄羅斯學生為了考取一流的藝術大學會專門請家庭教師一對一補習“瞄準”心儀專業,有些經濟實力雄厚的家長甚至會去找自己孩子想報考的大學、想報考專業的老師為其補習,復讀、連考多年也在所不惜,因為大學老師對本院系招生的要求比較了解,可以幫助學生更有針對性地準備。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考生們“起跑線”高低不一的不公局面。
韓國:美術招考改革還個性于學生
幾年前,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宮林在與韓國中央大學客座教授金正炫交流時翻閱了許多本金教授上大學時購閱的韓國美術刊物。其中,一本1984年出版的《季刊美術》中的圖畫引起了他的關注,他脫口而出:這是美術入學考卷!這讓金教授吃了一驚,不懂韓文的宮林竟能認出這份考卷。
原來,宮教授之所以一眼認出,是因為他看到三十多年前的韓國藝術院校和今日中國許多藝術院校的藝考有著完全一樣的現象。那就是,“素描”考石膏像,“色彩”考靜物,“水墨畫”考花鳥,“雕塑”考臨摹……他感嘆,那一張張美術考卷的造型和概念如出一人之手,在書店里的美術高考輔導教材,在大大小小的藝考技巧輔導班,甚至在專業院校的入學考試,都能看到這樣的套路。
在當年的《季刊美術》上,韓國的藝術家和教授們認識到招考模式的問題,撰文指出了這種以寫實技術為唯一考試標準的局限性。文章強調,光用寫實技法考試來選拔、錄取有才華的美術學生實則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無視了藝術最為重要的個性和創新,這種格式化的考試模式,攔住了恣意的創作者,反而對那些沒個性的作品更為有利。因此,教授們發出吶喊,“大學不是為文化行政而存在,也不是為教授而存在,只是為培養優秀的美術家和更進一步發展美術和文化而存在。”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韓國政府采納了學者和藝術家的建議,逐步改變了這種全國統一的入學考試方式,將招考方式和錄取標準交給每個大學的教授和專家來制定,請他們結合專業特點來考察報考學生的藝術才能和個性。改革后,原先流行的填鴨式“考前班”逐漸消失,熱愛藝術的高中生們就在本學校開設的藝術課程學習藝術,制作具有自己個性、展現個人才華的作品集。總體而言,現在韓國美術院校的專業考試模式日益多元,統一的錄取標準“一去不復返”。(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