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7日消息(記者何源)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武亦姝”這個名字,突然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被刷屏。其實她只是上海復旦附中的一名16歲高中女生,因為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表現出色,強勢攻擂北大女博士陳更,成功成為當期擂主。不少人感嘆,她滿足了大家“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更有觀眾表示,孩子看完節目后,自覺地開始背古詩詞了。
近年來,中國電視節目半壁江山都被真人秀類綜藝節目占領,對真人秀的質疑也層出不窮。在“取向惡俗”、“缺乏原創”的炮轟中,“詩詞大會”能做到文化內涵與收視率兼顧,被不少網友激賞為綜藝節目中的清流。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中國詩詞大會》悄然間成為了最火的電視節目,有觀眾認為,用這種形式,把中國傳統語言文化讓普通百姓得到傳承。
最近的節目里,上海復旦附中的16歲高中女生武亦姝一炮走紅,成為節目播出以來,戰勝百人團環節最高分得主。在爭奪攻擂資格“飛花令”環節中,武亦姝與對手圍繞“月”字吟詩時,脫口而出《詩經》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獲得現場一片掌聲。
對武亦姝來說,喜歡詩詞是一件很單純的事,其中蘊含的美感和情意,在現代語言中很難找到。她說,“古詩詞有很多現代人給不了我的東西。看這個句子,它寫的是‘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就是說我在江南沒有什么東西好給你,就把整個春天都給你。多美呀!”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爆發的“圈粉”能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靜心品位這些句子中飽含的美好,以及背后詩人的情懷。對選手來說,競賽比拼的是對詩詞的掌握程度,對觀眾而言,選手答題后學者嘉賓介紹詩詞內涵、創作背景,更是精彩的文化大餐。
“中國人的詩心一直都在”,中國文化產業研究會秘書長劉洋表示,這個節目之所以備受喜愛,在于它帶著深埋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文化基因,這些耳熟能詳、打動人心的詩詞,觸碰到了大家的認同感。“中國的教育體系,在我們的人生記憶中有很多古詩詞的影子。只是在現代生活中,因為語言環境傳播形式,被有意無意的忽略、淡忘了。一旦有好的傳播形式出現,我們的興趣和回憶又會被激活。”
劉洋認為,這個節目的走紅,其實暗合了百姓一直以來了解傳統文化的需求,又改變以往文化宣傳“自說自話”、“高高在上”的說教口吻,將從前只會出現在課堂上、課本里的古詩詞,與喜聞樂見的娛樂模式相結合,消弭了距離感。“因為古詩詞長時間主要在課堂上教學,語言環境和現代環境脫節。現在采取競技類形式,全民的參與性強,大家就會發現,原來古詩詞背后還有很多典故和故事。實際上在傳統文化和情感之間,找到平衡的美感,讓觀眾融入進去。”
近年來,國內電視節目半壁江山都被真人秀類綜藝節目占領,盡管收視率居高不下,但“取向惡俗”、“缺乏原創”的質疑聲也層出不窮。詩詞大會系列能做到文化內涵與收視率兼顧,被不少網友激賞為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周篤文表示,用新媒體的思維和技巧,把詩詞的內涵和形象發揮到極致。
武亦姝背誦的帶“月”字詩句,大多出自復旦附中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面對贊譽,這套教材的主編之一、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卻表示,這恰恰反襯出古詩文教育仍有很大上升空間。很多老師不得不“考什么就教什么”,“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高的分數”,讓語文教學落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古詩詞教的多了,甚至有家長會質疑,因為畢竟考試只占5、6分而已。
鄭州七中初中部語文老師楊立峰坦言,“平時因為教學主要是受考試的影響比較大,尤其到初三更是明顯,現在中招考試詩詞這部分,只占了五分。基本上是圍繞中招考試規定的五十篇來進行的。時間投入活動開展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其實在不少語文老師看來,古詩文教育的意義遠遠勝于在考試中拿分,更重要的是能夠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版圖,“讓學生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存在方式,學習傳統文化”。
楊立峰強調,最重要的是對學生陶冶性情,去欣賞發現這些詩詞帶給我們中國人的一種美感,終生受用。另外有了興趣之后,可以在寫作中運用到很多古詩詞,學生的文采文筆也會非常好,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