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安源11月10日消息(記者胡斐 通訊員鄔斌 黃英)走在萍鄉市安源區高坑鎮王家源村的柏油路上,沿著村部往里走,穿過600畝金蘭柚種植基地,不遠處一棟棟“高樓”映入眼簾,庭院布局錯落有致,綠化帶和草坪相連,甚是一副好風光。

  農村多數以平房為主,而這一棟又一棟緊密相連的樓房卻顯得另類,在村里看到還著實好奇。

王家源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

  原來,這是占地面積15畝,投資約700余萬元的高坑鎮王家源村黃泥塘籠里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項目,有22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以及因長期開采煤礦導致房屋沉陷的居民搬遷入住。

  告別沉陷區,住上新樓房

  高坑鎮王家源村部分地區因長期進行煤礦開采導致居民樓房處于沉陷狀態,貧困戶的“住房保障”也受到了威脅,為及時解決居民群眾心里的顧慮,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高坑鎮黨委、政府響應國家政策,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建成了“王家源村易地搬遷扶貧安置房項目”。

  “這可比我們之前住的條件好多了,全部都是新的,還是政府政策好。”王家源村貧困戶林建云由衷感嘆。

王家源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

  林建云一家原先住在龍家沖山坳上的一間土瓦房里,父親自2005年開始便癱瘓在床,直到2018年去世。母親是一個有著小兒麻痹癥和語言障礙并伴有肺氣腫的殘疾人,自己也在2016年因煤礦產能落后關停而下崗。

  家庭的貧困,下崗后的就業難題,一下子壓在了這個初中都沒畢業的小伙子身上,他開始消極、頹廢,對往后生活的美好沒有了憧憬,直到易地搬遷安置項目的建設,給這個下崗貧困戶帶來了新的希望。

  家門口就業,摘掉貧困帽

  易地搬遷“搬出來”是一步,要想“搬得出”還“住的穩”,就業扶持是良藥。

  為進一步提升貧困群眾的生活質量,高坑鎮在后續扶持上出實招,精心謀劃,合理布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緊鄰金蘭柚種植基地為切入點,鼓勵和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產業扶貧項目,對有創業意向的群眾,宣傳扶貧小額信貸政策,鼓勵和引導他們自主創業。

安置房附近的扶貧柚子基地

  “我們好多貧困戶都在村里的扶貧基地工作,住上了新房,還能在家附近上班,跟城里差不多了。”貧困戶林建云說。

  同時,王家源村扶貧車間的建立讓有就業意愿但不具備外出務工條件的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讓貧困群眾的生產勞動、致富渠道變得更廣、更便利。

  幸福移民小區逐漸成型

  雖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小區樓房,但不少村民還保留著原來的習慣。

  “原來在村里住,大家習慣在院子里堆放雜物,搬遷之后因為東西放不下,樓道里就容易出現雜物堆放的問題。”高坑鎮王家源村黨支部書記徐建國介紹道。

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上班

  要想搬遷戶從“村民”到“業主”的生活習慣得到轉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主動引導他們融入小區。

  徐建國說:“我們經常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通過感恩勵志教育宣講等活動,讓搬遷群眾更清楚的知曉自己享受的實惠,通過自身努力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形成個個遵守公德、戶戶增收致富、家家和睦相處、處處體現和諧的良好社會氛圍。”

  如今,每到傍晚,小區前面的活動廣場都有村民在跳廣場舞,舞姿背后映射的是村民紅紅火火的新生活,一個全新的幸福移民小區逐漸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