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渝水2月23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倪菁 李佳晨)2月20日,早春時節,萬物復蘇,在新余市渝水區下村鎮欣欣榮蘑菇基地里也開始熱鬧了起來。基地的不遠處,是村里的兩名黨員正在登記過往車輛信息。倉庫里,幾名工人戴著口罩,正忙著給新摘的蘑菇分揀、裝筐、外運。“我們的蘑菇供不應求呢,尤其是春節防疫期間,為保證各大超市、商城供應不斷,每天都有大貨車來基地運貨。”正將一筐筐帶著香氣的蘑菇搬上車的付美圣忙得不亦樂乎。
付美圣老婆正在采摘新鮮蘑菇
今年67歲的付美圣是下村鎮袁家村委塘里村的一名貧困戶,他的兒子患有身體殘疾,一家三口一直靠務農為生。經過精準識別,他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父子倆作為扶貧對象進入欣欣榮公司務工,每個月工資有3000多元。“基地就建在家門口,地里的活也不耽誤!現在我老伴也在基地做事,注水、裝袋、摘菇,只要有事就做,一年下來也有1萬多元。”付美圣開心地和記者算起了一筆帳,加上蘑菇扶貧產業的分紅,全家去年收入接近5萬元,“過年都安心多了,不愁吃穿,今年還多買了幾斤豬肉。”言語中,記者能感受到精準扶貧給他一家帶來的滿滿幸福感。
貧困戶施二女正在恒溫大棚里采摘新鮮菌菇
把采集好的蘑菇分裝到運輸車上
另一邊,和村莊的嚴防死守不同的是,基地的恒溫大棚里暖意融融。一個個菌棒排列整齊,一陣陣菌香撲面而來,一茬茬圓圓的蘑菇正探出“小腦袋”,長勢喜人。因為疫情防控原因,無法外出務工的貧困戶陳九蓮的心里也熱騰騰、暖洋洋的,“我這段時間在這兒打零工,既能掙錢又能照顧家里,而且就在村莊里面,很安全。一天工錢大概在80元左右,我非常知足了。”忙著采摘蘑菇的她告訴記者,春節過后的她本想出去沿海打工,但由于疫情原因出行不便,一直在家呆著,如今在家門口就業,工資還不低,便選擇在家務工了。62歲的吳哭仔接過話茬:“是呀,像我這樣年紀大又沒文化,現在不出村就能找到一份工作,自力更生摘掉貧困的‘帽子’,不要太滿意了!”對新的一年新的生活吳哭仔充滿希望,干勁十足。
恒溫大棚里的蘑菇正探出“小腦袋”
據了解,該區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通過科學有序地引導企業復工復產,村民投身春耕生產,做到疫情防控與產業就業兩手抓,與脫貧攻堅兩推進,與農業生產兩不誤。
這兩天,復工后的蘑菇基地一派繁忙景象,每天訂單不斷,線上訂購的顧客絡繹不絕,看著一箱箱準備裝車送貨的蘑菇,帶領大家忙活的基地負責人、產業致富帶頭人付小華別提多高興了。“目前我們已建設蘑菇大棚500余個,除了周邊城市產品還遠銷北上廣等地,帶動300多名貧困戶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附近5個鄉鎮22個村級合作社2183名貧困人口從基地獲得了分紅。”基地負責人付小華說,目前,我們各個大棚和車間已陸續開始復工生產,我相信不久就能恢復基地往年的正常產量,不僅如此,2020年基地打算擴大智能恒溫大棚的規模,通過提升蘑菇產量,帶動更多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
回去的路上,記者回頭再一次看向基地,那一排排蘑菇大棚儼然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也承載著無數貧困戶的希望和對新生活的向往。
小小菌菇撐起了貧困戶的致富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