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人文日新的歷史長河中,人杰地靈的江西是中華文化版圖中的一方特出之地。景德鎮,當之無愧稱得上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秉承水土宜陶的天然優勢,更有賴于無數人士開物成務的求索與創造,以1004年宋真宗趙恒因感于該地所產貢瓷色質如玉而以年號“景德”賜鎮為轉折點,這座“窯火通明兩岸紅”的南方小鎮,創造出了天下稱頌的傳奇。
乾隆瓷母瓶
歷經千年來奔流昌江、熊熊窯火的水火淬礪,她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瓷器揚名四海,憑著代有超越、蒸蒸日上的制瓷業,成就其“千年瓷都”的巍然地位。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景德鎮及景瓷更以其玉質金聲、高品潔性,升華為中國文化的標志性徽章與符碼。和柔軟光潔的絲綢一樣,玉骨冰胎的景瓷渾身散發出的典雅氣質、精美神韻,折射出中華文化獨有的人文內涵。不同的是,絲綢易朽而瓷器恒存。即使在歷史的滄桑劫波中被重創成碎片,景瓷仍然頑強地閃爍著文明之光。“China”與“china”這一眾所周知的稱謂疊合,昭示著西方歐美世界長期通過景瓷這一內斂而高貴的器物來感受中國人文質地的歷史。2014年,由國家文化部發起的首屆駐華外交官“中國文化之旅”活動,就是在江西景德鎮拉開序幕的。風靡世界的景瓷,為國人贏得多少驕傲與榮光!
駐華外交官“中國文化之旅”活動
令人尷尬的是,隨著現代工業的轉型、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全球化潮流的席卷,在農耕文明時代推陳出新而登峰造極、在新中國成立后順應時代創獲工藝新局的景德鎮制瓷業,此后一直面臨著國內其他新興產地乃至域外的挑戰,悲壯地陷入低谷。記得有志于重振景瓷的現代名人杜重遠當年曾說,景德鎮乃我國第一產瓷名區,亦世界瓷業之發源地,其景況之隆替,非特關乎民生之枯榮,抑且關于文化之興衰,國人對此當甚關心。以昔鑒今,深謂前賢言語之沉痛。今天屢說“逝去的輝煌”的局面,著實讓景德鎮人坐立不安,也讓他們困知勉行,努力尋找新的突圍機遇以重振瓷都雄風。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老樹著花,馥郁彌香。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景德鎮逐漸呈現出可喜可賀的活力生機。作為中國乃至全球唯一一個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5A級景區,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不僅完整地保留了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傳統手工制瓷技藝,而且還成功復原、復燒了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等景德鎮歷代典型瓷窯。全國乃至全球各地成千上萬的藝術家,懷著朝圣的心情,追隨前賢的舊蹤,來到景德鎮尋找藝術之夢與文化發展機遇。他們以特有的歷史感受與藝術實驗精神,融會繪畫與瓷畫,開創多種多樣的瓷藝新形式,與時俱進地探索出文化產業化新途徑。這種業態的新變與人員的匯集,形成全國矚目的“景漂”現象,印證著在當下大面積都市化這一大背景下景德鎮作為“千年瓷都”的恢宏底氣與氤氳地氣。它不僅意味著“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這一歷史盛景的重現,意味著計劃經濟時代景德鎮傳統工藝衰敗后的新生,更意味著一種在陶瓷工業與旅游產業、經濟與文化產業、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等方面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伴隨著現代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中國的文化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宏觀環境與發展機遇。2018年,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今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進一步完善。文化在拉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增加就業、提高國家產業整體競爭力等方面,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從這一時代大背景來看,景德鎮可以說面臨著自宋代建鎮、新中國升級為省轄設區市以來的第三次利好的歷史轉折點。如何全面保護歷史文化遺址遺產,完善陶瓷產業、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及旅游業的支撐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體系,通過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文化資源的合理配制,加快文化產業創新,推動景德鎮由工藝美術之城轉型為藝術之都,提升其全球陶瓷圣地的影響力,成為擺在景德鎮、江西省面前的一道大考題。景德鎮沒有必要去與別人攀比瓷業的規模大小、產值高低、人數多少,而是要守正創新,將完整復雜的古瓷業體系及其所蘊涵的“千年瓷都”非凡的文化底蘊這一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賦予新的生命。這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挖掘闡發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融會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而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的一個典型個案,一次努力探索。
乾隆粉彩天球瓶
自從2010年到江西工作以來,我走遍了江西所有的縣域,對這方水土優美的自然風景與悠久的人文歷史感情日升,對景德鎮作為江西特色獨具的歷史名城的發展與涅槃新生多有期待。作家、學者胡平先生,我此前知道他的作品以關注歷史、思想深刻而廣為讀者稱道。此次他以貼近現實與腳下熱土的赤子情懷,深入調查,創作出長篇報告文學《瓷上中國》。作品將景德鎮置放于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以及工藝、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維度中來考察,既展示了景德鎮瓷業、瓷文化的輝煌歷史,更對其當下探索求變的現實以及無限可能的未來進行探討與呼吁。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這本書的分量,感受到作者熾熱的現實情懷、敏銳的問題意識與深沉的建設性思考。我把這部優秀作品不僅當作四千萬江西父老求變求進的強烈心聲的代表,更當作推動我們做好工作的一種鞭策與鏡鑒。記得洪邁的《容齋隨筆》中曾記載,北宋的浮梁縣令許彭年為政清廉,從不以權謀私購買瓷器。高中狀元、后來官至吏部尚書的浮梁人彭汝礪因此寫詩揄揚:“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因官射利疾,眾喜君獨否。父老年嘆息,此事古未有。”景瓷如美玉,這是一種巧奪天工、千古驚艷的工藝創造,更喻示與象征著一種潔身自好、不以官射利而為民造福的精神。每讀至此,我不免由物及人,油然生出一縷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對天地造物的感恩與愛惜,也更明白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借閱讀《瓷上中國》這本書的機會,寫下以上感想,權作為序。
《瓷上中國》榮獲“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