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2020年中國奮力奪取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作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0年的中國經濟延續穩定復蘇,并為世界注入更大確定性。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年終專稿《中國經濟站穩2020》盤點中國經濟不同凡響的2020年。本期推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步入新時代,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空間巨大。

  央廣網北京12月26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2020年春天,京津冀立體交通網的多個重點工程陸續復工,連接北京和雄安新區的京雄城際鐵路也在復工之列。

  有序的復工讓京津冀協同發展走得更“穩”。近日,京雄城際鐵路進入全線按圖行車試驗的最后階段,即將全線開通運營。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康學東說,未來,雄安站樞紐還將引入津保鐵路、京港臺高鐵等線路,構成“四縱兩橫”的骨干鐵路網,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主要是通過‘四縱兩橫’溝通京津冀各主要區域,雄安新區以及近鄰的北京和天津,基本能夠形成半個小時的交通圈。”

  除了高速鐵路,京津冀三地還在加快構建開放互聯的區域公路網絡。目前,天津與北京、河北的高速公路接口已經達到16個;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說,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的互聯互通既是先行的,也是成效最明顯的。“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普通的國省道都在協同過程中得到了明顯的改進,銜接了京津冀主要城市之間、主要園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人員聯系、物資聯系,為整個京津冀經濟體系的一體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和前提。”

  “軌道上的京津冀”讓三地的聯動更加緊密,助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助力三地產業轉移。截至2020年10月,北京累計退出一般制造業企業2154家,疏解提升區域性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773個;“十三五”期間,天津累計引進北京項目4500多個,到位資金超過8000億元;截至2019年,河北共承接北京轉移基礎單位7009個,1400多家京津高科技企業落戶河北。

  在積極承接企業轉移的同時,河北、天津兩地還積極承接北京優質的科研資源,共同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從事水下機器人研發的高科技企業——天津深之藍海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落戶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企業。公司負責人說,他們看重的是這里優秀的營商環境和未來的發展前景。“(園區)給員工提供了相對很好的環境,很多在北京的研發人員能夠常住在這里,在這里形成了一個非常高效的研發過程,而且加強了團隊的融合溝通。”

  截至今年10月,中關村企業在天津、河北兩地設立的分支機構累計超過8300家;北京流向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過1200億元。《中國區域科技創新評價報告2020》顯示,京津冀地區的科創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天津分列第二位、第四位,河北的綜合排名是第二十位,比上一年提升了一位。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看來,京津冀三地正在穩步推進產業協同發展,未來前景可期。“京津冀的產業協同發展不是簡單的產業搬遷,而是產業的協同性。北京作為高科技的發源地、創新之地,它要帶動河北、天津進一步發展。科技研發、產業、市場相關的產業鏈、創新鏈一體化相互融合在未來還有很大的空間。”

  加快協同發展,既要對內協作,也要對外開放。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在2020年揭牌成立。至此,京津冀地區實現了自貿區的全覆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京津冀三地將如何緊密聯動,高效協同,實現合作共贏?高國力說:“資源的共享、信息的共享,包括市場的共享、技術的共享,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個很重要的標志。三個地方瞄準一些重點領域,提出一些重要的項目,圍繞項目共同提出分擔的原則和方式。這樣京津冀協同發展就能夠走向規范化,走向可持續化。”

 

  記者:劉倩茹 馮雅 王業豐

  播音:鴻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