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14日消息(記者佟亞濤)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上半年我國外貿“成績單”14日出爐。在14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介紹,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14.24萬億元人民幣,整體好于預期。其中,6月份出口、進口已經雙雙實現正增長。

  在浙江寧波,一家生產餐具的民營企業負責人王熊告訴記者,今年3月,受到疫情沖擊,訂單取消、訂單延遲情況接踵而至。不過,企業研判,隨著海外疫情的發展,對一次性餐具的需求將大增,于是他們迅速增加了一次性餐具的產能。隨后的市場反饋證明,他們當時的判斷是正確的。

  “實際上我們把產能提高了整整一倍,兩倍都準備好了。老產品有競爭力,新產品有創新,再加上管理能力不錯,他(對方)為什么不給你做?肯定給你做的。”王熊說。

  這家企業可以說是上半年我國外貿發展的一個縮影:一季度震蕩、二季度有所回穩,整體好于預期——這也是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對今年上半年我國外貿的整體評價。李魁文介紹,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4.2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2%,降幅比前五個月收窄1.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7.71萬億元,下降3%;進口6.53萬億元,下降3.3%。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出口、進口已經雙雙實現正增長。

  李魁文說:“在經歷了一季度震蕩后,二季度進出口有所回穩。從月度看,自4月份起出口連續3個月實現正增長,6月份當月進出口同比增長5.1%,其中,出口增長4.3%,進口增長6.2%。”

  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認為,上半年進出口回升,得益于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向好,率先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他說:“中國因地制宜、科學有序地推進復工復產,使很多外貿企業比較早地進入到了正常的工作狀態,不僅完成了過去延遲的訂單,而且在拿新的訂單方面也具備了很強的能力。另外,有些國家目前的疫情形勢仍然比較嚴峻,企業不能夠復工復產,客觀上給中國讓出了一些市場份額。”

  上半年,防疫物資和“宅經濟”產品出口成為亮點,增長較快。在廣州一家原來生產氟塑料的企業里,兩條全自動化口罩生產線正在飛速運轉。企業運營經理趙興華介紹,面對外貿訂單取消情況,企業轉型生產新型納米口罩,不僅滿足國內防疫需要,還可以出口海外市場。

  企業主動求變,政府部門也打出穩外貿“組合拳”。李魁文介紹,今年以來,海關部門進一步提升通關效率,6月份,全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為39.7小時和2.3小時,比2017年壓縮了59.3%和81.5%。

  此外,大力支持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和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建設,促進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業態發展,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李魁文介紹:“全面推廣跨境電商出口商品退貨監管措施,開展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試點;鼓勵中西部、東北等地開展市場貿易采購試點。今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市場采購貿易出口分別增長了28.7%和33.4%,成為穩外貿的重要力量。”

  從貿易格局來看,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我國與大多數主要貿易伙伴的外貿實現增長。其中,表現最為搶眼的是東盟。李魁文說,上半年,我國對東盟進出口延續增長態勢,東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他介紹:“得益于該地區整體疫情防控形勢相對較好,且近年來與我國經貿合作持續深入,產業鏈結合更加緊密,雙邊貿易穩步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與東盟進出口值達到了2.09萬億元,同比增長5.6%,占我國外貿總值的比重達到14.7%,較去年同期提升了1.2個百分點。”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給我國外貿發展增加了不確定性。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分別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下降4.9%和5.2%;世貿組織預計今年全球貨物貿易將下降13%—30%,聯合國貿發會議的預計則是下降約20%。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分析,全球需求減弱影響我國出口預期,不過,外需有望逐漸修復;內需回暖較為明確,進口有望保持增長。他說:“近期,歐洲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美國非農數據轉好,歐美經濟開始重啟,外需狀況有望逐漸修復,緩解中國出口壓力;內需回暖較為明確,國內消費逐漸恢復促進消費品進口,基建投資力度加大帶動工業初級產品進口,大宗商品價格低位回升也將帶動進口增速。預計進口將好于出口,貿易順差可能收窄。”

  李魁文在展望下半年我國外貿發展前景時也表示,未來將全力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和促進外貿穩增長工作,努力穩定我國外貿基本盤。他表示:“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外貿發展韌性足、回旋余地大,隨著一系列穩外貿政策措施效應的持續釋放,我們有信心穩住外貿基本盤,努力實現進出口促穩提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