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9日消息(記者蔣勇)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央行昨天(18日)表示,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國家金融信息基礎數據庫與市場化征信機構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市場格局,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初步建立。征信體系在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數據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征信體系建設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保障。早在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就組織商業銀行建立了全國集中統一的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經過十二年的發展,這個數據庫功能日益完善。截至2018年8月末,數據庫累計收錄信貸信息33億多條,為2500多萬戶企業和其它組織、9.7億自然人建立統一的信用檔案。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介紹,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數據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的數據庫。萬存知說:“我們正在向證券領域、保險領域擴展;從信息量來講,我們國家征信系統的信息量是最大的,而且這些企業和個人信息既包括正面信息,也包括負面信息。此外,通過我們的征信系統,在一個信息平臺上,我們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任何一個企業及個人在全國范圍之內的總負債水平。”
征信體系的建設緩解了金融領域信息不對稱現象
除了國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外,人民銀行還指導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8家市場機構與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合作,指導組建并審慎審批了首家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百行征信有限公司。
中國工商銀行管理信息部總經理蘇宗國說,征信體系的建設極大地緩解了金融領域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它第一次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們國家金融機構長期無法系統收集管理和使用金融同業客戶信用信息的重大難題。
蘇宗國介紹,通過征信體系,商業銀行可以從源頭上把不良信用客戶排除在外。全行利用企業或者個人征信系統防堵的不良信用客戶以及高風險客戶的融資有407萬筆,涉及7300億元。其中法人是2.34萬筆,涉及4800多億元;個人是405萬筆。
未來失信者將處處受限
征信體系不斷完善無疑給失信者一記“重拳”,隨著2016年國家發改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牽頭,人民銀行等44家單位聯合簽署《關于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這記“重拳”變得更具威力。
萬存知說,未來失信者在經濟、社會生活、就業等方面將處處受限。“第一,比如你再要向銀行貸款,相當不方便,要么借不到款,或者利率很高;第二,你在社會生活方面就會受到很多約束,比如將來你要跟別人做生意,一看你信用報告不好,你的買賣就做不了了。如果有嚴重違規的惡意逃廢債,將來你要高消費,包括出國旅游等,都會處處受到限制。”
首批網貸借款人惡意逃廢債信息已納入央行征信系統
另據央行透露,首批網絡借貸平臺借款人惡意逃廢債信息已納入央行征信系統,共涉及逾期金額近2億元,目前信息數據庫可向3900多家接入的放貸機構提供服務。征信中心將依法提供合規的查詢服務和異議處理渠道。據介紹,首批惡意逃廢債借款人中,超八成是個人,企業借款人不足兩成;大部分借款逾期兩年以上,最大逾期金額超千萬元。央行表示,下一步,網貸平臺失聯、跑路的高管信息也將納入征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