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5月21日消息(記者李碩 劉柏煊 實習記者紀翔宇)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日前,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的主題深入到金融行業的各個領域,包括“強監管下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前景”“中美貿易與金融開放”等。
金融科技監管是拔草的過程
互聯網金融近年來在中國的發展突飛猛進。據統計,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風險投資1397億元,同比增長19%。這些投資中在中國的為328筆,在海外的為321筆。從投資額上看,中國高達796億元,在海外則是601億元。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局長霍學文說,金融科技的監管是野蠻生長之后雜草叢生下的拔草過程,“有一個選種的過程,有一個凈化激勵的過程,最后創造一片朗朗乾坤。金融科技不單是金融和科技的結合,而是金融和科技的融合。要監測金融行為,嚴控金融功能,守好機構底線,這樣才能夠把金融科技發展好。”
金融對外開放不是“狼來了”
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姚余棟認為,金融的對外開放不是“狼來了”,而是“老虎會跑得更快”。
姚余棟說,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是一個鯰魚效應,可能使國內金融業更有國際競爭力。我國銀行業在全球率先全面實施了《巴塞爾協議III》,而今天的美國、歐盟都沒有完全實施。所以銀行業現在壞賬逐漸減少、利潤猛增,中國直銷銀行發展速度如此之快,國外銀行已經無法相比。如果進一步擴大開放,不會是“狼來了”,而是“老虎跑得更快”,這個更快也是全球需要,會加速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金融開放應該是雙向的、對等的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表示,金融的開放是雙向的、對等的,否則是無法持續下去的。
鞠建東說,中國的銀行業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巨大市場,歡迎美國銀行到中國來。但同時,開放是對等的,中國銀行業對美國開放,也要求美國銀行業對中國同樣開放。就像美國總統特朗普所說,開放如果是不對等的開放,是無法持續下去的。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認為,中國的銀行業市場對外資銀行已經足夠開放,但以美國為例,中資銀行在美國的發展卻面臨一定的困難,“我們的銀行機構在美國要純做非銀行業務是非常困難的,比如美國的國債承銷,目前有23家承銷商,沒有一家中資機構,中資機構還沒有獲得金融控股資質,所以我們現在在一級市場上不能做證券承銷、不能做債券承銷、也不能做保險分銷。反過來,美國目前在中國有10家分行、4家法人機構、50家網點、60家經營機構,如果說對等開放,美國的銀行業實際上還需要對中國加大開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