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評論】供給側改革 不是不要需求側
2016-06-20 08:16:00 來源:央廣網
央廣評論員 韓志峰
時至年中,不少地方、企業都出臺了方案,發力供給側改革。但如何認識供給側改革,仍然有一些觀念誤區,尤其是供給側和需求側的辨證關系,有必要進一步厘清。
去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提出“供給側改革”,明確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當前的現實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種種挑戰,有供給側問題,也有需求側問題。有效供給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同時存在。有經濟學家指出,如果僅僅是供給不足,那么無論是“有效”還是“無效”,都應體現為物價指數的上升,因為經濟學基本原理就是供不應求,導致物價上漲。但現實情況卻是,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4年負增長,2015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速創6年新低,這顯然不能簡單地用“有效供給不足”來解釋,需求不足的問題同樣嚴重。
供給和需求從來都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對立統一,不能割裂。其中,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具體來看供給側,我國優質、中高端產品和現代服務業的有效供給不足,導致國人紛紛出國買電飯煲、馬桶蓋、藥品等,巨量的消費轉移到了境外,表面上這是需求問題,實際上是供給問題。需求方面,消費、投資、出口這“三駕馬車”的總需求都在下行,對經濟增長的有效提振力度正在減弱,這依然和供給側緊密相關。
應當認識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供給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們不能因為強調供給側,而弱化需求側,否則,就與西方供給學派的理論無異。
供給側改革要管住或者協調好需求側,核心要處理好“適度”與“過度”的關系:一方面,適度擴張有效需求,可以拉動經濟增長,支持供給側改革。另一方面,還要防止需求的過度擴張,一過度,就會加劇產能過剩和經濟泡沫,反而影響供給側調結構。
供給側改革協調好需求側,還要“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當前,我國很多產業已經處于供給老化的階段,難以激發潛在需求。正因為如此,我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在提供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打造新動力上下功夫。
新供給、新需求在哪里?有人說集中在“五大領域”,也就是知識、信息、文化、金融以及其它的社會服務業。這五大領域在美國的占比是79%,而在中國只占49%,差30個百分點,這就是我們未來的發力點。而傳統制造業也需要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并駕齊驅,來刺激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就像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展示的概念“我們賣的不是交通工具,賣的是環保,是時尚”。這也是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編輯:趙亞蕓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需求側;市場經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不斷推進。目前,至少已有山東、安徽等10余個省份出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綜合性方案和專項方案。
2016-05-19 08:57:00
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召開促進民間投資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電視電話會議,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發展動能進行了全面部署。
2016-05-18 14:38:00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昨天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分別研究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工作。
2016-05-17 11:06:00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