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受到疫情影響,餐飲行業春節損失超過5000億元,食材甩賣、轉型自救,從行業巨頭到單體小店,行業面臨生死線。艱難時刻,互聯網O2O平臺推出系列舉措“資金補貼、共享員工、菜品零售化”,這些能否幫助餐飲業度過難關?眼下餐飲業復工復產情況如何?

 

  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指出,春節期間各大城市年夜飯退訂率達到94%到100%,行業整體比同期損失5000億元。西貝餐飲集團董事長向媒體求助,稱“貸款發工資撐不過三個月”;海底撈休市九天,營收加員工工資損失超過7億元。餐飲巨頭尚且難熬,單體店小門店更是如履薄冰,食材甩賣,轉型自救,關店閉店現象屢見不鮮。

  非常時期,互聯網O2O平臺推出一系列舉措:資金補貼,外賣送餐,共享員工,協同復工——這些舉措讓悲觀籠罩的餐飲行業轉角遇到一絲溫暖。

  O2O平臺餓了么透露,今年2月至今已經新增15萬門店登錄口碑和餓了么,這其中有全聚德、鵝夫人等知名的品牌餐廳,也有全國知名的連鎖書店、香格里拉等連鎖酒店集團加入。2月以來更有超過5萬家街邊小店新進上線,餐飲行業在線下開業受限,線上卻在積極復工。

  主持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遠見》欄目制作人王思遠(左)

  對話嘉賓:餓了么副總裁郭力

  各地企業積極復工,對接打通餐飲 “最后一公里”

  思遠:疫情以來,旅游和餐飲行業受沖擊很嚴重。因為這兩個都是現金流非常重、競爭激烈、利潤率透明的行業,對回款周期要求非常高。某連鎖餐飲創始人甚至說“帳上的資金熬不過三個月”,F在情況如何?

  郭力:毫無疑問,過年到現在受損很嚴重。隨著疫情逐步緩解,現在各地線下餐廳在陸續復工。從春節至今,線上交易出現快速增長,包括餐廳外賣、線上買菜、商超便利訂單,基本生活需求仍在。過去半個月,已有超過10萬家店新上線了外賣業務。

  思遠:疫情發生后,餐飲業發出很多呼吁。O2O平臺也想了各種辦法,有哪些切實的措施,能幫他們解決關鍵問題?

  郭力:首先,我們給大量商家減免傭金。同時,上線了極速外賣新服務,讓有意愿的商家能快速開通上線外賣,用后臺數據分析社區合理的自提點分布。另外進一步加大各種數字化升級的工具,幫助商家精準分析每天進貨的食材數量、訂單數量、該賣給哪些消費者。越是困難時期,數字化、精細化運營越能發揮獨特的價值。

配送員取餐前接受測溫 受訪者版權提供

  思遠:有意愿的快速開店、極速審核,暫時改變“最后一公里”通路,設置更合理、無接觸的自提點,同時用數字技術分析,輔助經營。眼下,各地企業都在不同程度積極復工,這部分需求有沒有對接起來?

  郭力:從正式復工開始,我們已對接了超過1萬家餐飲企業提供安心餐品,安全配送到復工的企業。通過這種方式訂餐的復工企事業單位接近1000家。這個過程中,讓復工企業和受困餐企實現了雙贏。

全國多地餐飲、便利店、書店等線下實體店極速上線 受訪者版權提供

  免傭補貼、“前置”買單:多元手段引導實體店“上線”

  思遠:特殊時期,外賣小哥的運力夠不夠,運送的效率能不能保證?

  郭力:騎手運力確實面臨著一定困難。我們在春節前做了充分的騎手儲備,相當多騎手選擇留守。對這部分騎手,首要是確保安全,每日測量體溫,一日三次全身、全車消毒,還有全程無接觸安全配送。同時,給疫情期間配送的騎手分批提供了最高30萬元意外保障險。補貼額外增加,騎手每單基本能接近平常兩倍收入。很多騎手表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充分感到自己被整個城市深深地需要,干勁也很足。另外,還上線“藍!惫蚕砥脚_,讓有“富余”員工的餐飲商戶,把員工推薦到我們的配送團隊,實現平衡。

  思遠:餐飲企業現在最大困難是現金流,房租、人員、食材的耗損是沉沒成本,餐飲業又是輕資產、貸款難。這部分壓力化解?

  郭力:我們首先減免了武漢區域商家外賣的傭金,對全國到店消費的商家全額免傭,持續到2月底。同時,還準備了10億元專項資金,這是口碑餓了么和螞蟻金服、網商銀行用自有資金來補貼商戶。這部分資金兩個作用,一方面給商戶提供低息貸款;另一方面,也會給符合條件的商戶“前置”買單,就是先替消費者把錢給你,等情況好轉,消費者到店消費,支付的錢直接還給平臺。

  思遠:我聽說還有很多小型餐飲企業,尤其是個體經營的,也在積極嘗試。比如有的本來是啤酒屋,現在沒人喝啤酒了,就緊急上線了各種年輕人喜歡的輕食餐。很多小店臨時轉型的嘗試,真正做起來效果怎么樣?

  郭力:一方面是眼前的價值。在線下到店消費較低的情況下,線上的訂單多多少少都是在支持持續運營。但這個事要看更長遠的價值。餐飲業經過這場危機,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要經歷在線化的過程,這就是互聯網技術、運營特長和行業結合,行業升級的必由路徑。從中長期來看,對他們的幫助會更大,這也是整個商業提升數字化水平的過程。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成都的一家書店最近也上線了外賣,過去10天里賣出近200本書,雖然對書店來說收入不算多,但這是轉變的第一步,還會有更多這樣的店開始嘗試線上線下結合的數字化升級,這是行業在危中找到機的轉變。

  主持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遠見》欄目制作人王思遠

  對話嘉賓:盒馬鮮生高級總監馬春茂(上圖)

  “妙手偶得”的共享員工:人力跨界整合新模式

  另一端,從阿里的盒馬鮮生、京東的7FRESH再到美團鮮魚生鮮、蘇寧的蘇鮮生,互聯網生鮮餐飲下沉的生意如今也做得有聲有色。

  前不久,盒馬鮮生將停業餐飲店的員工請到自家來上班,這種“共享員工”的方式被媒體廣泛報道。這是怎么促成的呢?共享員工是權宜之舉,還是長久之計?

  思遠:當時是怎么想到“共享員工”的舉措?實際上能夠解決問題嗎?

  馬春茂:共享員工是特殊時期的臨時過渡措施,當時沒想到會有這么大影響力。大概是春節前吧,武漢盒馬的18家門店告急,用戶已不太方便出門,就在網上下單,配送運力馬上就不夠用了。沒過幾天,全國盒馬門店都面臨這樣的情況。往年春節,我們會保留七成運力,基本上可以滿足需求。但是今年大家不出門,需求量增長太快了。從大年二十九左右,很多城市的盒馬每天線上配送只要一放開,1分鐘內所有小哥的訂單就被搶完了。盒馬當時承諾不打烊、不漲價,對人力需求非常迫切,但回家過年的員工短時間也不太可能回來。正好我們看到餐飲業員工賦閑待崗,工資還要照發。月底我們討論,有沒有可能找一些餐飲企業合作。

  思遠:第一單在什么時候怎么談的,順利嗎?當時是否擔心餐飲企業比較傳統,有固有的模式和思維習慣?

  馬春茂:當時我們心里也沒底。最早是北京盒馬的總經理李衛平通過北京商委和烹飪協會,聯系到云海肴和青年餐廳。沒想到餐廳反應非常積極,一拍即合,今天聯系,第二天有些員工就到盒馬面試上班了。

為保證不打烊、不漲價,積極對接共享員工 受訪者版權提供

  思遠:工資怎么發,怎么算?互聯網公司有自己的考核標準,但餐廳服務員一般是拿固定工資。兼職怎么算?

  馬春茂:餐飲企業很多拿的是底薪加獎金,這種特殊情況下,獎金幾乎沒有了,底薪又比較低。我們達成了一致:勞動報酬按照盒馬同類工種同樣標準來付。比如打包崗位(按個數計件),按照我們自己的原有標準,計費支付。

  思遠:這個模式現在推廣得怎么樣?

  馬春茂:比我們預期要好。發布了云海肴的合作信息以后,第二天就有30多家餐飲企業聯系過來,后來就不只是餐飲企業了,還有培訓機構、保安公司、KTV、足療、百貨公司、影院等等。最新的數據是全國范圍內在盒馬上崗的共享員工已經超過3000人了。

  思遠:占盒馬一線員工的比例是多少?

  馬春茂:10%左右。規模相當不錯,且速度非?,因為前后只有一周的時間。餐飲行業可能未來一到兩周陸續會復工,但其他一些業態,比如像KTV等娛樂行業,復工時間可能會比餐飲行業更晚一些。

  思遠:意思是,共享員工的模式,會按不同行業的復工批次,進行接力?

  馬春茂:沒錯。我們也考慮,等疫情過去,這種共享員工的方式可以做常態化探索。不同行業的消費高峰是不一樣的,有些員工愿意多些收入,企業愿意淡季分攤成本,我們需要人,這是個“三贏”的方法。

  餐飲零售化:迎合消費需求、拓展上升空間

  思遠:很多餐館本來備好的名貴食材,節后“揮淚大甩賣”。我聽說很多餐飲店,把菜品做成半成品、標準化,送到線下去賣,消費者買了回家一開火、一下鍋就可以了。這種情況普遍嗎?能不能緩解餐廳的窘境?

  馬春茂:這種叫餐飲的零售化,把餐廳菜品做成零售商品,用標準化的方式售賣。這是潛力非常大的方向。疫情發生前,盒馬已經在做這種探索了,比如餛鈍、餃子,還有冷藏菜,比如說豬肚雞、盆菜、花椒雞,回家一加熱,就可以馬上吃。雖然口感不能完全比擬餐廳大廚的現場制作,但已經是非常好的狀態了。

  思遠:目前,線下店經營情況怎么樣?能不能保證供應充足及食材安全?

  馬春茂:疫情發生以來,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F在消費者來店里,基本上會比以前多買3到5倍的采購量,貨架很快就會出現空缺。一旦貨品空缺,就容易引起恐慌,會不會沒東西了?搶購就會變得嚴重。所以,抗擊疫情期間,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讓貨架保持滿的狀態。以前工作人員一天可能補1次貨,現在一天要補7、8次。

抗擊疫情期間,生鮮門店工作人員加大補貨力度 受訪者版權提供

  從“共享員工”到“共享空間”,餐飲多元融合大有可期

  思遠:關于餐飲業很多壞消息里也攙雜著“好消息”。聽說有的高端餐館、高級海鮮,因為沒人光顧節后大甩賣,這倒讓一些平時舍不得吃的人咬咬牙體驗了一次。這是不是對教育新用戶“拉新”也起到了作用?

  馬春茂:高端食品最近確實受到了打擊,尤其是鮮活的大海鮮,比如帝王蟹、波士頓龍蝦等。上個星期我們調研發現,很多海鮮企業年前囤的帝王蟹還壓在手里。所以,我們就和幾家大海鮮企業一起做“大海鮮快速出貨”活動,比如帝王蟹賣到499元,這在以往春節是不可能的,一般要賣到1000元左右。但實話講,企業還是很無奈的,不賣會死掉。

  思遠:那是不是也“教育”了一批新用戶,促進他們消費升級呢?

  馬春茂:確實有一定培養客戶的作用,但對這種高端餐飲企業,未來恢復正常經營后,還是要加上各種服務、房租成本。對餐廳來說,這種培養客戶的效果比較有限。所以,我們在想是不是可以跟餐廳一起,未來把盒馬作為高端食材倉庫,餐廳需要的話,每天來調用,賣不掉也不用承擔庫存風險。

生鮮門店出售的半成品菜品 受訪者版權提供

  思遠:這種做法航空公司已經在用了。比如航空公司日常要準備大量零件,防止飛機故障,但機場儲存的價格成本很高。所以,出現了專門的“零件共享”公司,航空公司需要修飛機時,直接去那里買就可以了。按照這個邏輯,不光共享員工,未來還可以共享倉庫,甚至共享供應鏈了。

  馬春茂:是的,我們將繼續探索。

  思遠:根據中國烹飪協會數據,2020年整體行業發展增速仍然會維持9%上下,國內餐飲市場規模有望上升到5萬億元。在增速放緩下,目前餐飲行業正加快由外延擴張型向內涵集約型的轉變,從重數量到重品質。經歷這場疫情,你怎么看行業整體的發展?是不是多種融合的合作大有可期?

  馬春茂:是的,未來這樣的合作會比以前發展速度快。目前餐飲業的線上化主要就是做外賣,從這次的合作嘗試來看,空間是非常大的。未來共享員工如果常態化,我們應該把不同的工種做相應的數字化收集。這樣一來,后續的共享員工在職能對接上會更有效,再加上餐飲的零售化,空間非常大。

(本期作者:王思遠、張慧娟、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