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月22日消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健全金融機構治理,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特別策劃《新格局 新動力——經濟之聲對話經濟學家》,21日推出:“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帶來怎樣的新生態?——對話: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

  記者: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改革,使得資本市場進一步市場化。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監管方針的變化,您是怎么解讀的?比如“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監管方針,使資本市場形成了一個怎樣的新生態?

  巴曙松:“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思路和方針的提出,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在監管框架、制度框架方面到了一個新階段,日常的市場運行要逐步退出,不干預。但是對于違規行為,必須要保持嚴厲的懲處,提高違法違規成本。比如對于資本市場的欺詐發行、財務造假、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必須要“零容忍”。

  我們看到,其實這三個方面,重點就是圍繞監管機構的功能轉型,帶動整個資本市場的轉型。這樣整個市場的運行效率會有非常大的提升。

  這也跟我們新證券法的實施直接相關。比如新的證券法顯著提高了違法違規的成本,欺詐發行行為原來最高可處募集資金5%的罰款,現在提高到了募集資金的一倍。

  在新的證券法里,對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行為,從原來最高可處60萬元罰款,提高到1000萬元,也大幅提高。原來經?吹桨l布的各種處分,頂格也就60萬元,所以投資者開玩笑說,這就是“罰酒三杯”。相對于動輒幾十億元、上百億元的虛增利潤,還是很少的。所以(新的證券法)為未來資本市場金融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提供了一個新的制度環境。事前就有一個清晰的制度預期,即建了制度,但監管部門不是去審批的,所以投資者自己要高度關注,自己進行分析,提升判斷能力。如果違了規,就要大幅提升違規成本。所以我覺得“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與新的證券法和注冊制是密切相關的,對監管部門的整個功能定位是非常積極的,可以說是配合注冊制推動的監管方面的重要轉型。

  記者:您覺得未來資本市場在擴大開放、提升服務供給,包括服務實體經濟方面,我們還應該怎樣深化改革?

  巴曙松:必須要有一個活躍的資本市場支持,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融資結構的轉換、促進居民資產結構的轉換,也促進資本市場的開放。因為現在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從高速向中速轉型的階段,要實現2035年再翻番的戰略目標,每年平均的GDP增長速度應該不低于4.73%。但是在未來15年要保持5%的增長,就必須要提高要素的生產效率。通過改進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來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支持企業的創新。

  僅僅依賴以信貸為主導的融資方式,很難支持技術進步、技術創新。未來15年,可能在整個融資結構里越來越需要依靠資本市場。從宏觀層面來看,現在再繼續依賴銀行信貸擴張社會信用、社會融資,會導致杠桿率持續上升,對整個金融的穩定不利。

  現在銀行估值受到壓制,跟這個是有直接關系的。如果形成一個直接資本市場融資和銀行之間的優化,對銀行的發展、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也是有積極作用的。所以2020年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起步,把它放到未來中國“十四五”和2035年發展戰略這么一個大背景下來看,確實應該說資本市場要在戰略機遇期發揮更大作用。

  總策劃:楊春陽

  監制:韓志峰

  記者:李碩 唐明

  主播:馬曉勇 閆文慧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經濟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