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元11月18日消息(記者張茜)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引金融活水澆灌貧瘠之地,是脫貧攻堅的重要命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通過貸款支持等方式,以產業發展帶動地方經濟,如何讓金融扶貧更好的落地?
農行旺蒼縣普濟鎮秀海村金穗惠農通助農取款服務點(央廣記者張茜/攝)
走進四川廣元市旺蒼縣普濟鎮秀海村,村頭一間巴掌大的衛生室就是農行的惠農取款點。早上十點多,村民楊向像往常一樣,來這里繳水電費。楊向告訴記者,自從有了這個農行的惠農取款點,村里的人繳水電費、存取款,甚至是貸款,都不用往15公里外的普濟鎮上跑了。楊向說:“我充電費,充30塊錢,這里很方便,沒有了就來充。以前那要到鎮上去,要不打車的話,走要一天的時間。”
秀海村村民正在惠農通取款點辦理業務(央廣記者張茜/攝)
農行旺蒼支行副行長李繼松說,他們創新推出了“惠農卡”、“惠農通”、“惠農貸”、“三惠一體”金融精準扶貧模式,讓村民通過村里的惠農通服務點,足不出村就可享受便捷金融服務。“這個點每辦一筆業務都要補助一元錢,我們在整個縣每年的話大概要補貼幾十萬。對老百姓來說很方便了,我們通過這種(方式)在旺蒼縣建了402個點,每個村都有,每年大概為農戶節約成本支出2000多萬左右。“李繼松表示。
農行旺蒼支行的“三惠一體”金融精準扶貧模式,還給秀海村踏實肯干的老楊帶來了致富的機會。在外打工的楊永德回鄉創業,2014年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20畝地種植獼猴桃,收入翻倍后,老楊看著村里一直讓村民們頭疼的200畝荒山,便自告奮勇承包荒山種植脆紅李。“那一塊園子有200多畝,就是因為當時我們這個地方山上野豬比較盛行,造成那一塊土地荒蕪了,老百姓天天去找我們訴苦,說那一塊土地怎么辦,后來我們就想辦法把那塊土地流轉過來了。流轉過來,當時缺資金,我們就要本村本社的老百姓用土地入股,再拿現金入股,把這塊園子現在發展起來了。今年已經賣了七萬多塊錢,明年我估計收入可以達到七八十萬元。” 楊永德說。
楊永德過硬的種植技術村民們看在眼里,紛紛主動上門請求加入合作社,跟著他脫貧致富。但缺少項目啟動資金是共同難題,貧困戶無抵押、無擔保,銀行貸款存在較大風險。面對服務“三農”中遇到的問題,農行旺蒼支行創新推廣“惠農貸”。農行廣元分行三農金融部總經理蔡東說,“三惠一體”金融精準扶貧模式,較好解決了扶貧“公益性”與銀行“商業性”、貧困戶“貸得到”與“能致富”、貸款“放得出”與“收得回”等關鍵問題,激發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蔡東介紹:“我們確定了小額扶貧貸款的建立必須要以產業為背景,不發展產業的話,這個錢就是不能貸的。旺蒼這個模式里面我們建立了村一級的風控小組,就是對我們評價體系的指標進行掌握,就是能夠確定這一戶貸多少。我們確定了四個評價體系,第一個是他的誠信度,第二個是他的生產意愿,第三個是他的生產能力,第四個他的家庭收入。”
截至2019年9月末,農行旺蒼支行累計投放惠農貸1134筆,金額4801萬元,支持帶動483戶貧困戶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