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8日消息(記者黃睿 李碩)金融亂象擾亂金融秩序,是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大隱患。隨著我國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金融機構野蠻擴張、非法集資等亂象時有發生。這些行為干擾了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助長了金融脫實向虛。
系列評論《穩字當頭看金融》,經濟之聲評論員侯杰對話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
為了穩金融,監管層嚴厲整治金融業各種違法違規行為,今年上半年,共查處銀行業金融機構798家、罰沒14.3億元。金融機構合規意識逐漸增強,金融亂象得到初步遏制。
造成金融亂象的原因多種多樣
侯杰:金融亂象主要表現為非法金融機構、非法金融活動以及金融機構的非理性經營行為,要治理亂象,先要找到根源,這些金融亂象產生的原因都有哪些?
郭田勇:原因多種多樣。
首先,融資存在缺口。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長期存在,使得一些非正規的、非持牌的機構認為有利可圖,乘隙而入。
其次,隨著科技進步,出現了很多非傳統性的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種類,但其中有很多沒有正規牌照,它們打著科技的旗號切入到金融業務中,引發亂象。
另外,一些正規的金融機構自身受利益驅使,也有一些不規范甚至違規、違法經營,而且這種情況又特別容易被非正規機構所利用,比如一些商業銀行也介入民間借貸,變相發放高利貸。
最后,金融監管相對于金融業務發展存在一定滯后性。
金融監管要提升 不能滯后
侯杰:金融亂象的產生有金融市場本身的問題,也有金融監管不到位等問題。近幾年監管層對金融亂象一直采取高壓態勢,金融監管的能力在提升,勢頭是好的。在監管治理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延續?還有哪些不到位的需要加強?
郭田勇:金融監管的能力的確在不斷提升,而且從去年到今年形成一種強監管的態勢。
強監管,一方面要求正規金融機構回歸本源,禁止進行不當創新和不當業務,按照分類監管原則進行規范。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股權管理辦法也在建立,從源頭上來防范風險,確認什么人來投資、股東是干什么的,把防范關口前置。還有整治非持牌的金融機構,這些做法對于治理金融亂象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金融監管滯后的問題急需解決。下一步,金融監管應該注意兩方面。
第一,提高監管的協同能力。不能再各自為政、各管一塊,互相信息不對接、不交流就容易出現大隱患。在前兩年,資管業務中出現過相關的問題,導致幾家監管機構都無所適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去年成立,站在更高的高度協調一行兩會的監管,這塊工作在不斷推進。
第二,提升監管自身的水平。互聯網金融這兩年不斷發展,但監管相對滯后。通常是產品都出來了,監管機構還沒有把握住這些產品內在邏輯是什么、風險點在哪里,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風險集聚。
完善金融法治建設 立法、執法共同推進
侯杰:的確,監管有空白不行,“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也不行。金融監管大網要越織越密,我們看到還是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這里面恐怕也有個加強金融法制建設的問題,因為法制建設是個基礎,這方面應當如何推進?
郭田勇:金融法制建設應該從立法和執法兩個層面并行不悖地往前推進。
一是要有法可依。進一步完善法律,盡量覆蓋到各類金融業務。例如新業態、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擴散速度很快,立法要跟上趟。同時,現有金融法律很多條文過于籠統,責罰空間比較大,規定條款應該詳細分類。
二是要有法必依。現在從金融監管機構來講,本身執法能力比較強,但相對于法律要求來講或者監管到市場方方面面來看,從監管隊伍、監管力量來看還是比較弱的。例如,中國銀保監會監管金融業總資產一百多萬億,但全國監管力量也就只有一萬人左右。執法能力要不斷地加強。
供需兩個層面要同步改革
侯杰:遏制金融亂象需要嚴監管和強自身并重。如何強化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金融資源優化配置?
郭田勇:實現金融資源優化配置是根治金融亂象的一個方向。從宏觀層面來看,治理金融亂象還是要依靠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大金融總供給,同時進一步開放市場,讓更多民營資本進入到金融業,鼓勵競爭才能更好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
從金融需求方,也就是企業層面來講,要真正市場化,要繼續深化國企改革和財政體制改革。改變大量金融資源都配置到國企和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的現象。
供需兩個層面同步改革,才能夠使得金融亂象得到根治,才能使得整個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運行更加透明、更加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