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国产,国内精品亚洲,青青青草国产费观看,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对白

央廣網

“天邊”的信息“高速路”

2018-05-21 13:28:00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21日消息(記者呂紅橋)電信普遍服務是指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能以承擔得起的價格享受寬帶網絡等電信業務。記者日前跟隨工信部,來到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西藏,實地探訪當地的寬帶網絡建設情況。

  高原農牧民的寬帶新生活

  臨近5月中旬,西藏那曲依然沒有春天的氣息。記者來到那曲縣羅瑪鎮普拉村的時候,當地刮著大風,雪也下下停停,放眼望去,藏北高原上幾乎看不到一個人影。冰天雪地的時節,牧民們應該都待在家里。記者心想,這里地處偏遠,再加上氣候惡劣,他們的生活估計會很單調。但來到牧民邊巴扎西的家里時,他正刷著手機,看著電視,有滋有味。他說,電視原來是用“鍋蓋”看,只能收到幾個頻道。現在可以收到很多電視頻道,比如藏語的各種頻道。

  邊巴扎西看的是網絡電視,為了證明家里有網,他還掏出手機,讓記者看了看。

  記者:你這里面都裝了什么應用?

  邊巴扎西:微信。

  記者:微信你平時都用來干什么?

  邊巴扎西:原來有人要在這里收購酸奶、牛肉這些東西,只能我這邊打個電話說我這質量很好,但是買方又看不到東西。現在我們可以發個圖片給他們,說我們酸奶質量是這樣的,牛肉有這么多。外面的人一看說要買,我們就給送過去。

  看電視、玩手機、上網做生意,很難想象在這片被稱為“生命禁區”的區域,牧民能像大城市的人一樣,過上現代生活。這要歸功于電信普遍服務的實施,西藏移動把寬帶鋪到了普拉村,牧民們每個月最高消費48塊錢,就能用上50M的光寬帶和高清數字電視。不過對邊巴扎西來說,上網最大的意義還不是這些。他有個兒子,在幾千公里以外的東北讀書,以往想兒子的時候,他要拿起手機,跑到遠處的山上,搜到信號后,給兒子發微信。現在,就不用這么折騰了。想他的時候可以利用視頻跟他聊天,一下就可以看出來他長個子沒有,長胖了或者長瘦了。

  在千里之外的墨脫縣,幫辛鄉肯肯村也通了寬帶。這個門巴族聚居的村落位于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深處,交通很不方便,外面的人一年到頭來不了幾個。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村民拉巴次仁顯得有些羞澀,看見女記者上前采訪,他會遠遠躲開。可其實,他對外面的世界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溝通交流的渴望。家里裝上寬帶后,他在手機上下載了很多應用。

  拉巴次仁:有微信。

  記者:還有什么應用?

  拉巴次仁:QQ、視頻,包括影視,還有百度、音樂,有寬帶就方便多了,有網絡可以接觸外面。

  拉巴次仁目前在打理村子的一片茶園,通了寬帶之后,他發現了新的商機。墨脫出產皂石,以這種石材打造的墨脫石鍋全國聞名,但由于信息閉塞,村民只能把石鍋拉到縣里,低價賣給開網店的人。拉巴次仁這回決定,他要在村里開一家石鍋網店。

  拉巴次仁:一天做30-40個,他們有個車子運到縣里,縣里有個石鍋銷售點,他們會銷售。通網了就好了,可以把石鍋發到網上去。

  記者:你懂那些東西嗎,怎么開網店?

  拉巴次仁:我不懂,慢慢可以學。

  隨著電信普遍服務的深入推進,西藏農牧民的整體生活都在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而放眼全國,工信部已經聯合財政部,組織實施了三批電信普遍服務試點,越來越多的貧困村開始用上寬帶網絡。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說,今年年底完成時,估計98%的行政村全部通光纖,從目前監測的數據看來,這些通光纖的村平均網絡的接入速率帶寬是66M,是比較高的。

  在千難萬險中架起網線

  西藏有個說法叫“遠不過阿里,苦不過那曲”。記者很想知道,在這個西藏最艱苦的地方,怎么把寬帶鋪到老百姓家里。前去采訪的那曲縣羅瑪鎮普拉村海拔高達4700米,空氣含氧量據說還不到平原地區的一半。由于缺氧導致的高原反應,記者一路上頭疼欲裂,不一會就要抱起氧氣瓶猛吸幾口。

  到了普拉村,幾名西藏移動的施工人員正準備攀爬寬帶線路桿,給一戶牧民接網線。寬帶線路桿離牧民家不遠,但風太大,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走起路來也費勁。施工人員說,這已經算好天氣了。

  記者:像今天這個風有幾級大概?

  施工人員:大概有七八級的樣子吧,今天算稍微好一點的了。

  記者:平時風比較大的時候能有多大?

  施工人員:反正電桿上是站不穩的,容易掉下來,必須要捆安全繩,沒有的話容易直接把人吹下來。

  拿上工具,戴上腳扣,工作人員就準備攀爬線路桿,可由于風又大,天又冷,一不小心差點摔下來,讓大家一陣驚呼。

  記者:風太大了你上去沒事吧?

  施工人員:沒事沒事,習慣了。

  記者:哎,慢一點。

  周圍人員:緊張了,把腳扣抬一下,別著急。

  網線成功接通,牧民家有了寬帶信號。這只是一戶人家,要讓整個村子、整個鎮、整個縣都用上寬帶,要付出多大努力,吃多少苦,很難估計。施工人員說,這其實還不是最苦的工作,當初栽這些線路桿的時候,那才叫一個苦。因為凍土層太厚,根本挖不動。他們找來了專門的鋤頭,要讓記者見識見識。

  施工人員:挖不下去嘛。

  記者:你們平時就是用這個工具刨這個土是吧?

  施工人員:嗯,對。

  記者:現在刨不動?

  施工人員:對,現在土還是凍著的,凍土。

  記者:那到什么時候才能開始施工?

  施工人員:要到6月,6月到10月才能施工,10月以后氣溫太低,土又凍住了。

  那曲移動網絡部工程建設組項目經理多吉旺扎說,為了趕工期,他們一般用這樣一招對待凍土:“燒牛糞,把地烤化,再挖幾公分,再去拿牛糞燒一點,把凍土解凍一點,再去燒。一天幾個人才能打幾個洞,就這么打下去。”

  在那曲這樣的高海拔地區,人的心跳會明顯加快,走幾步就氣喘吁吁,干重活需要一定的勇氣。相比之下,海拔較低而且遍布原始森林的墨脫好像要好很多,實際并不是這樣。墨脫的交通是一大難題,這是中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記者前去采訪時,從鄰近的波密縣城到墨脫縣幫辛鄉,七八十公里的路,車卻開了接近5個小時。萬川通訊工程公司在這里架設西藏電信的寬帶線路,公司技術員李本軍對交通問題更有發言權。他說,道路不通暢,隨時有可能發生塌方、泥石流,“這邊比較偏僻,我們的物資只能用大車運到108大橋,然后用小車慢慢轉,有的地方還需要人工搬運材料進去。”

  更讓施工隊受不了的是這里的雨水。墨脫北高南低,南方的水汽沿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爬升,在這里形成充沛降水。墨脫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超過4000毫米,是北京的七八倍,一年有九個月都在下雨。墨脫縣電信局局長尊珠說,不少施工隊因此“撂挑子”,最后靠一些堅守的施工隊才架起了寬帶。

  與艱險為伴的網絡守護人

  西藏墨脫有中國“雨都”之稱,再加上山高谷深,經常出現山洪、滑坡、泥石流。去墨脫的路上,采訪隊伍在一處已經發生滑坡的地方停下來,查看光纜線路桿的情況。線路桿位于半山腰,已經東倒西歪,透過茂密的樹林隱約可以看到旁邊還有人。過了一會,人下來了,一問才知道,他是中國電信傳輸局墨脫駐段點的維護人員,名叫嚴鳳勤,來這里解決通信故障。還沒聊幾句,大家發現他手上有東西在蠕動。人群中有人認出來這是螞蝗,提醒嚴鳳勤螞蝗正在吸他的血,不過他顯得很淡定。

  記者:這怎么辦,這個螞蝗?

  嚴鳳勤:它吸飽了自己會掉的。

  記者:那你不能直接把它弄下來嗎?

  嚴鳳勤:不能不能,這樣不能處理,現在處理有危險的。

  墨脫空氣濕度大,其它地方在水里才能見到的螞蝗,在這里的草里和樹上到處都是。嚴鳳勤抖了抖褲腳,又有螞蝗從褲子里掉出來。

  記者:你這個腿上血流下來了。

  嚴鳳勤:哦,這個沒事,螞蝗吸了多少就要流多少,流完了就不流了。這螞蝗對身體其實沒什么傷害,它只不過是吸點血,它吸飽了自己會掉。你要是處理的話,用鹽水這些弄它會掉的。

  不過對于嚴鳳勤來說,螞蝗遠遠算不上最危險。他說:“遇到最多的就是螞蝗、蛇、蚊蟲叮咬這些,在山林里面危險隨時隨地,比如那些塌方,因為土質比較松軟,人踩上去突然會滑下去。”

  西藏自然災害多發,尤其是像墨脫這樣的地方,有時候一場大雨過去,網絡就斷了。嚴鳳勤這樣的維護人員要隨時在線路兩端來回穿梭,排除故障。在濕滑的大山里,沒有同伴,沒有親戚朋友,連手機信號也沒有,如果遭遇險情,甚至連呼救的機會都沒有,想想就覺得可怕。嚴鳳勤今年只有29歲,但他已經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了11年。

  記者:你在這待了多少年了?

  嚴鳳勤:待了有十多年了。

  記者:十多年,你平常住在哪?

  嚴鳳勤:80K(當地小鎮)也住,縣城也住,沿途都住。

  記者:路也不好走。

  嚴鳳勤:路不好走,過來的話要3-4個小時,有時候路堵的話,塌方的話,根本過不來,就靠走路,有時候走一兩天、三天。

  西藏地廣人稀,條件艱苦,建起寬帶網絡不容易,維護起來同樣不易,網絡維護人員的付出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藏民們輕觸手機屏幕上網,指尖上的網絡背后,是他們的風餐露宿。

  記者:在這吃飯問題怎么解決?

  嚴鳳勤:這里有時候沒法吃。

  記者:那怎么辦?

  嚴鳳勤:有時候帶的干糧如果是吃完了,出來如果是幾天的話,根本沒辦法吃東西。一個月30天估計有27-28天都在外面。

  記者:這一段有多長,你維護的這一段?

  嚴鳳勤:所有的接近600公里,就我一個。

  記者:就你一個人?

  嚴鳳勤:嗯,近600公里。

  電信普遍服務 不落下一個村子

  采訪時,記者聽人說,西藏是全國唯一通信業虧損經營的省區。三大運營商還能賠錢?記者有點不太相信。但采訪中的隨見所聞證明,在西藏提供寬帶等通信服務,的確是賠本的買賣。一方面,西藏區域遼闊,農牧民居住比較分散,要保證寬帶網絡覆蓋就要增加投入。那曲移動網絡部工程建設組項目經理多吉旺扎說,像那曲縣羅瑪鎮普拉村這樣的行政村,從一家走到另一家花上個把小時也很正常。“普拉村是11個自然村,總共是138戶,這138戶是特別分散,這個自然村有3、4戶,下一個自然村又才兩戶。”

  寬帶電信普遍服務的投入主要由國家補貼、地方政府配套,和企業出資三部分構成。其中,國家對西藏的補貼比例按35%核定。而由于地方財力的限制,另外65%全靠通信企業承擔,壓力可想而知。目前,西藏正多渠道探索降低投入成本。工信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說,一個好的設想是和其它公共服務共享基礎設施。如果電力的桿路、電力的塔都能夠和通信有機共享,通信網覆蓋的成本會大大降低。

  與一次性投入相比,寬帶網絡的運營和維護則會不斷拉大資金缺口。因為從需求來說,西藏本來人就少,有些藏民家里還只有老人在,這樣,運營商的“門檻人口”數量就很有限,寬帶業務也肯定入不敷出。在墨脫縣幫辛鄉肯肯村,西藏電信副總經理尼瑪頓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那邊那個村就29戶,現在裝寬帶的有24戶,一家每月是79塊錢,20多戶滿打滿算2000多塊錢,網絡設施的電費也不止2000塊錢,不用說其它的維護費、修理費這些,肯定是虧的。”

  當然,聞庫告訴記者,西藏也有一些地方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形成了互聯網的使用習慣,給運營商帶來了驚喜。“市場也是慢慢培育的,隨著我們互聯網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們很多應用都在網上,所以它已經逐漸變成了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它的業務就有了一個非常好的前景,所以有些地方逐漸變成了一個業務的增長點。”

  西藏通信管理局副局長貢布多吉注意到,與此同時,藏民們也從網上受益匪淺,生活水平甚至思維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他說:“原來的想象和現在完全是兩種,還是有很大的需求。特別是我們的農區,確實是農牧民的各種生活、農業種植方面也從網絡上得到很多啟發,受益情況是比較好的。”

  從全國來看,按照國家“十三五”規劃的總體目標,2020年98%的行政村要通光纖。聞庫說,電信普遍服務承擔著助力脫貧攻堅的任務,不管賺錢還是賠錢,都要做下去,“有些地方再往后幾年甚至十幾年,也不一定能收回錢來,也就是說賠著錢也得干,國家也往里貼一些,企業也支持一些,所有的行政村我們爭取都不讓他掉隊。”

編輯: 趙亞蕓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天邊”的信息“高速路”

電信普遍服務是指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能以承擔得起的價格享受寬帶網絡等電信業務。記者日前跟隨工信部,來到全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西藏,實地探訪當地的寬帶網絡建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