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6日消息(記者公秀華)“過去養老政策設計,對老年人社會化服務考慮不足,導致現在很多服務有錢也買不到。”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宋曉梧在昨天(5日)的“2017中國老年經濟與金融年會”上這樣感慨。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金融能發揮什么作用?與會專家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30年前在挪威參觀老年養老院的一次經歷,讓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宋曉梧記憶猶新。在他看來,直到今天,我們的養老院在社會服務方面仍然達不到挪威30年前的水平。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們此前的養老政策設計,更多是從“老了以后拿到一筆錢”考慮的,而對于老年人社會化服務很長時間考慮不足,導致現在很多服務有錢也買不到。
“比如說人老了以后血里面吸收鉀和鈉就少,多吃鹽還不夠,醫院就要不停去抽血,看看他的鈉鉀指數怎么樣了,就簡單的抽血化驗,找遍附近所有的診所都找不到,都需要把老年人送到大醫院去做檢查。”宋曉梧說。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秘書長任俊峰表示,養老產業發展過程中,很多領域都有改進、細分的空間,而金融能夠更好地解決投資人有錢無處投,養老產業又找不到錢的問題。他說,“金融服務尤其養老設施的建設,養老服務營運、人員的培訓、工資等等,還包括養老科技的發展都需要金融的支持。”
不過,中國老齡協會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任李偉透露,雖然現在養老產業發展迅猛,但問題也很大,主要是盈利問題。“我們養老機構營運狀況我們有調查,50%持平,30%虧損,20%的盈利,而且也是微利的。而老年用品,跟老年人需求是脫節的。他們大部分在虧損,投資回報很低的,這是整體的狀況。”
他認為,造成這一現象很重要的原因是投資錯位,養老機構主要圍繞著地產賣房子,投資時沒有為老年人精準服務。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金融服務分會會長費淳璐透露,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金融服務分會將推出“511計劃”:即5年內推進金融企業100億資金進入1000家養老機構參與升級改造,幫助1萬人接受專業養老培訓,服務于養老產業,使其軟硬件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