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銀行理財收益率普遍3% 吸引力不足養老型理財補位

  本報記者 彭 妍

  臨近國慶中秋雙節,又逢季末時點,曾經作為銀行攬儲“殺手锏”的節日專屬理財產品會如約而至嗎?近日,《證券日報》記者通過實地走訪北京地區部分銀行網點發現,盡管部分銀行推出節日專享理財,但是收益率普遍在3%左右,與其他普通理財產品相比優勢不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行的背景下,養老型的理財產品成為節前銀行理財經理最多推薦的產品。

  專屬理財收益率優勢不明顯

  募集期最長達半個月

  臨近雙節,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銀行網點發現,今年“雙節”期間,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較為平淡,與往年相比,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和收益率均呈現下降趨勢,多數銀行并未推出節日專屬理財產品,僅有少部分銀行推出了為數不多的“國慶中秋專享”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相對同類型同期限產品并沒有優勢,而且從募集期的時間來看,至少面臨10天以上的空檔期,實際上“攤薄”了實際理財收益。

  本報記者走訪了某家國有銀行,該網點顯得較為冷清。據大堂經理介紹,節日期間,該行推出的幾款標注有中秋、國慶字樣的專屬理財,年化收益率均在3%左右,和近期理財平均預期收益率(3.72%)相比,優勢不算明顯。記者從理財產品宣傳單上也發現,上述專屬產品募集期時長達10天以上,最高可達15天。

  相比國有大行而言,股份制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顯得稍具優勢。“一般來說,節日專屬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會略高于同期在售的同類理財產品。不過今年這類產品很少,收益率上也并沒有優勢。”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目前在售的國慶中秋理財多以中低風險為主,預期最高收益率可達4%左右,相比同樣在售的同期限產品僅高出不到1個百分點。而且,近期投資者對此類產品并“不感冒”。

  據普益標準報告顯示,9月19日—9月25日全國共發行1459款理財產品,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3.72%。相較之下,部分銀行的國慶中秋專屬理財預期收益率還不及該收益。

  記者發現,近期多家銀行節前發行的產品,募集期跨越了黃金周。募集起始日期普遍從9月25日—29日開始,募集結束日期至10月8日—10日結束。

  同時,多家銀行的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節前理財需關注產品起息點,而且,很多銀行在節假日期間不發售理財產品,或是產品發行量很少,所以應該提前安排,最好能在節前購買、節前開始計算收益。

  銀行主推養老型理財產品

  年化收益最高達5%以上

  節日理財并沒有挽救銀行理財的頹勢,這種下降趨勢并無明顯改善。如何在低利息環境下選擇產品,已成為擺在投資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走訪過程中,多家銀行理財經理力薦養老型理財產品。記者注意到,目前銀行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不僅收益率高,而且大多投資風險較低;從產品類型上看,多為固定收益類產品;從期限上看,運作期限普遍較長,3年至5年的產品占比較高。

  在某股份制銀行網點,該銀行的理財經理向記者推薦了一款養老主題的理財產品。“該款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最高達5.5%,同時周期長達3年,該款產品年化收益率比節日專屬的理財產品要高很多。”該行的理財經理告訴記者。

  另一家股份制行的理財經理向本報記者介紹稱,盡管沒有推出國慶中秋專屬理財,但該行有一款養老主題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在5%以上,認購金額為100元。

  上述理財經理表示,隨著資管新規及配套政策陸續出臺,養老理財也成為銀行機構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

  不過,也有銀行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一直在下跌,可以關注保本保息的保險產品,目前結算利率5%,提前鎖定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收益,未來要么是風險換收益,要么時間換收益。”

  銀行業內人士也表示,從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行狀況看,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趨勢短期內不會有明顯改善。如果資金閑置期較長,可以選擇中長期的理財產品,以鎖定當前的高收益水平。